
图1在座师生认真聆听

图2马伟军老师现场讲解
11月29日晚,由思想政治教学中心(本)主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会承办的“自由与秩序:美国立宪建国之辩的政治逻辑”主题讲座在实验楼101教室顺利开展。本次讲座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此次讲座由马伟军老师主讲,近百位同学积极参与了本次讲座。
什么是自由,是随心所欲吗?什么是秩序,是循规蹈矩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走进美国史,学习美国立宪建国之辩的政治逻辑,明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本次讲座主要是围绕这一主题,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一场“不可思议”的革命;二是反联邦主义者与联邦主义者的立宪建国之辩;三是反联邦主义者与联邦主义者的贡献;四是主题总结与讨论。
讲座开始时,马伟军谈到了大家对于美国的传统认识,他表示希望大家通过此次讲座能够真正地了解美国。法国大革命是一场由于专制统治及其压迫引起人民反抗的运动;而美国革命则是为了保守自由与权利,防止英王的专制暴政而引发的一场理性变革。七年战争之后,英国开始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崇尚自由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了保守天赋的自由权利,他们就与英国政府就英国殖民地新政展开了一场宪政辩论,提出了以“无代表不纳税”为手段,保护不可剥夺的“权利和自由”为核心目的的政治话语体系。
本次讲座的重点在于费城制宪。1787年5月25日召开的美国制宪会议持续了将近4个月之久,这次会议制定了美国联邦宪法草案,然后由各邦批准实施,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宪法。许多国家都是先建国再立法,而美国则不同,是先立法再建国。不仅如此,美国立宪的最大“奇迹”在于两派的辩论,联邦宪法不是由任何一方主导制定的,反联邦主义者和联邦主义者的立宪建国之辩共同塑造了宪法及其精神。革命不同于立宪建国,革命往往是人民激情的总爆发,充满激情而缺乏理性;而立宪建国往往需要遏制激情而发扬理性,遏制过度自由而维护秩序,以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每一场革命都不是容易的,需要国家和人民付出沉重的代价来换取更美好的明天。今天的中国,既有自由又有秩序,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用秩序来约束放纵的自由,又以自由支撑社会的秩序,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相信在自由和秩序的支撑下,我们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想政治教学中心(本)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会:魏蘭菱
责编:马伟军
2018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