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振兴本科专题 典型经验 正文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振兴本科典型案例

2019-05-29


案例一

从“模块”教学到“魔方”育人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新生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相关要求,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康养护理学院不断完善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基于《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及《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2011)的要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应用性技术、应用性服务为主,科研上以应用性科研、应用性技术创新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一.模块化教学的新升级

在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中,模块化教学思想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及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教育模式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将孤立的课程进行整合归类,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学模块”,通过对“教学模块”的有序实施,逐块达标,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变了传统专业教育中先理论后实践,被我国职业技术学院及应用型大学广泛推广应用。

我校康养护理学院充分吸收MES和CBE模块化教学的先进理念,不断弥补传统模块化教学在模块组合的系统性、模块间的衔接性以及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等方面的不足,创造性地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新模式MEC(Modules of Education Cube,“魔方教育模型”)。

二.MEC教育模型的设计思想

“魔方教育”模型是在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三阶球形魔方的结构和运转模式,将各教学模块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连接,以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3条互相垂直的球形轨道,以专业知识、通用知识、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专业素质、通用素质构建6个弧形转盘,各教学模块与球形轨道和弧形转盘紧密相连,各模块之间既互相连接又可360度旋转,通过教学模块在3条轨道和6个转盘上的滑动完成各教学模块之间的衔接和对专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匹配,并通过魔方复原验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MEC教育模型具有模块化、系统性、连接性、开放性、验证性五大特点。

MEC的模块化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知识、技能、素质紧密关联,形成内容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的独立教学单元,是将传统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转变为以知识、能力、素质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的过程。

MEC的系统性和连接性是指通过与知识、能力、素质球形轨道和弧形转盘的连接及各教学模块之间互连,共同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目标一致性。

MEC的开放性是指各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开放的、动态的,通过围绕球形轨道和弧形转盘的360度旋转,可实现对变化了的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新匹配。

MEC的验证性指的是各教学模块的组合要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可检测性,通过各模块的旋转、移动、换位最终可复原出预先设计的图案。

三.MEC教育模型在康养护理学院的应用

MEC教育模型的有效应用需做好以下6个关键环节: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魔方架构和目标图案。根据产业需求描绘人才培养知识、素质、能力目标,从而搭建3条互相垂直的魔方轨道和弧形转盘,同时描绘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图案。

(二)基于魔方架构进行模块设计和模块描述。以专业能力作为教学模块设计的主线,形成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模块描述”,含模块输入、输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途径、考核方式,是教师教学实施的向导指南和教学目标达成的规范。

(三)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模块的调整和模块间的匹配。模拟球形魔方滑块转动的过程,将教学模块沿知识、素质、能力轨道基于模块描述的输入、输出,在模块与轨道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进行匹配,完成模块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适配和调整。

(四)构建魔方运转机制。各模块之间有效衔接,形成模块化教学的质量考核体系和验证路径,确保每个教学模块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达成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五)培养魔方教育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模块的设计者、主导者,也是驱动模块进行旋转、组合的能动要素。这要求MEC教师应具备“双师双能”,对魔方的整体架构的关联关系以及模块运转机制有深入理解,帮助学生建构合格专业工作者应有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

(六)构建人才培养目标验证模型。通过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过程化和结果性评价两个维度,建立教育教学实施者、参与者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目标验证评价体系,以评价为导向驱动MEC魔方架构的更新。

一流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实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在我国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背景下,我校康养护理学院从人才培养重定位入手,充分发挥模块化教学优势,积极推进教育模式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

案例二

打造一流专业集群,培养一流艺术设计人才

——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

我校艺术设计学院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积极实践基于以服务产业为宗旨的专业集群式建设工程、以应用型改革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工程、以产教融合为引领的专业特色建设工程、以协同创新为平台的设计教育综合建设工程的四大工程,助力应用型专业建设,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推进我校振兴本科教育工作的实施。

一.以服务产业为宗旨,大力推进专业集群建设

艺术设计学院紧密围绕区域二产类产业集群及其园区化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坚持以“服务、促进、引领”为宗旨,积极实践基于产业集群园区化发展的集群式专业建设模式。以服务产业为宗旨,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深度产教融合基地,形成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群),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共同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打造职业训练平台,共同培育学生就业基地的“八个共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结合学校的康养专业集群重点发展方向,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了天府老年艺术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康养产业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专项开展适老化空间设计研究等。专业集群已建成7个具有较高水平的设计实验室,包括1个独具特色的老年人机工学设计实验室和5个创意工作室,并与10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达100%。

二、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艺术设计学院秉持产教融合,注重实用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创新、务实、活泼的教学文化,凭借学校学科跨界融合的优势,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商业管理、科技应用、批判思维、文化表达等内容,不断拓展艺术和设计的边界,建立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范式。

艺术设计学院以当前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构建“老年产业”设计和“艺术+科技”设计两大专业特色,积极对接全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实施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计划”“以实训实习为手段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以职业标准为依据规范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学院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坚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基础,建设创新型教学团队,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和技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创新。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能力素质培养采取“鱼骨图”式精准对标的课程约占80%,增加实践SPOC慕课教学比例,专业核心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均达到40%;增加协同育人学分,企业、行业专家等参与的实践教学学分占实践学分1/3以上,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艺术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成绩显著。2014年,老年设计专业方向入选四川省民办高校特色专业提升计划。2017年,环境设计专业集群获批首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018年,获批4个应用型新专业,同时申报了四川省一流专业集群建设。

三、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引领专业发展

依托经管学科教育背景,采用“双轨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运行机制,实施国际化办学以开阔学生眼界,实现实训项目的模块化和主题化。以康养产业发展趋势开展老年设计特色专业建设,采用基于产学研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把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的部分核心课程导入为老龄人群的设计方向,即把市场、企业相关综合工程项目引入专业模块化课群的教学中,促进校企协同创新。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与国内著名互联网教育机构慧科教育集团合作建立产教融合一体的“天府课工厂”,是学校的互联网课程及精品课程拍摄与制作的基地,也是将课程改革与当代先进技术深度融合,企业技术能手与专业教师联合教学、并在专业集群资源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建设覆盖“教育+实习+就业”的全价值链的开放式平台。

打造创新教育的特色课堂。与长虹创新设计中心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以需促学、学以致用的“企业进课堂”,实现双方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坚持以“设计竞赛教学项目化”的教学形式,最终形成“师徒制+项目驱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奖500余项。

四、以协同创新为平台,推进设计教育的综合改革

基于天府老年艺术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康养产业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和天府慕课研究中心为三大协同创新平台,开展设计教育的综合改革。专业集群承担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发表专业类研究论文近百篇,师生共同参与的综合设计实践项目20余项。设计科研及教育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有效实现了高校与行业协同发展。艺术设计学院通过深挖重点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和人才需求,优化机构,整合资源,以协同创新为平台,不断推进设计教育的发展,助推我校振兴本科教育工作。

案例三

构建“阶梯式”产教融合体系,开创校企协同育人新局面

应用型大学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培养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需要的高效劳动者、创造者,培养优秀的管理者和践行者。坚持以本为本,切实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相关要求,积极践行文件中指出的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探索“阶梯式”产教融合模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一.对接产业链、行业链,以产业带动人才培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应用转型为导向,主动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建设形成一批紧贴产业需求、优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和重点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我校以提升学生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着力开展校协、校企、校校三种类型的合作,努力搭建“基础层—>进阶层—>创新层”阶梯式产教融合体系,形成以产业带动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专业发展为产业提供基础的局面,达到“产业引领专业,专业支撑产业”的全局规划,努力开展协同育人、专业建设、师资共享、产教融合项目,实现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最终实现校产共生、平台共享、人才共育、利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构建“阶梯式”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根据学校的专业布局和专业特点,充分考虑到各类产教融合项目的覆盖范围,提出了符合学校实情的产教融合体系。该体系沿承“基础--进阶—创新”的实施步骤,各专业选择合适的方式及模式开展相应的产教融合项目,总体要求各专业在基础层面的产教融合项目覆盖100%的学生,进阶层面产教融合项目覆盖50%的学生,创新层面产教融合项目覆盖20%的学生,分层分步骤达到应用型转型的具体要求。

图1.阶梯式产教融合体系

基础层:与企业联合开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组建实验实训室和网络课程资源、第三方考核等培养环节双向融合,把联合培养贯穿育人基础过程。

进阶层:通过基础层的基础培养,结合“专业+企业”的发展思路,各专业与对口企业共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

创新层:对于专业技能强、创新思维活跃的学生团队,产教两主体部门进行项目指导,企业孵化,致力于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学生就业层次。

在产教融合体系中,校企合作育人作为双方共赢的利益核心,承担着整个体系运转的重要较色。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照行业需求、企业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办学,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质量评价环节,引入企业评价机制,通过过程性、终结性考核方法的结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评价,二个产教融合主体的充分合作,发挥双方资源优势。

三.内容和举措

(一) 搭建平台

校协、校企、校校三类合作是阶梯式产教融合体系的重要支撑,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校协、校企、校校三类合作,寻找数量充足,质量过关的合作伙伴,开展切实可行的合作培养。

1.疏通融合渠道

遵照产学融合办公室制定的相应合作制度,畅通合作渠道,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以及其他学校开展多种类型的合作。 充分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在改革创新中的作用,推进产地共建、产教融合,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与区域、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2.创新融合模式

学校积极采用多种合作模式,开展引入式(引入经营实体,以生产实习方式参与教学)、共建式(针对共同需求,共建实训基地)、融入式(引进企业人才标准,企业定制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委托式(将课程中实训项目委托给相关企业承担)、互动式(由校企双方按照各自优势,合作办专业、办班级)、订单式等。各专业将根据本专业特点,自由选择合作方式与合作企业,依托合作平台,展开合作育人,最终反哺合作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阶梯式产教融合体系。

(二) 确定模式

在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制定阶段,学校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建立多方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各专业对应的项目为依托,开展校企共建的协议签订,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在试点专业协同制定人才标准,学生在校内训练课堂进行仿真训练,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物操作,探索“企业+专业”的联合育人模式,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发挥各专业优势,建立各自专业的企业+专业载体或平台,全面推进协同育人和产教融合的步伐,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 夯实基础

学生基础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产教融合实施的关键环节,为了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生成立校企双主体的专业集群指导委员会,重点研究产教融合体系的基础层的相关内容,重新定位基于产业需求的专业体系、重新组建基于专业能力的师资团队、重新梳理基于生产过程岗位的能力体系、重新归纳基于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重新打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新提炼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重新核定基于质量保障的测评体系。

1.专业建设

紧贴市场、紧贴产业,合理优化和设置专业,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积极发展和新增相关专业,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集群,重点打造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省级示范专业点。

强调发挥行业对我校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各专业研究所,主动接受行业指导,参考行业部门、行业协会所发布的行业人才需求预测、行业人才评价标准,结合我校办学特色,修订和编纂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双师双能师资建设

在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建一支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培养计划。在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实践教学、项目驱动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1)引进行业企业输入师资

实行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并举,重点引进专业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和“双师双能型”教师。定期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特聘教师,来校为师生授课,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计划联合合作企业,将推出“百名天府名师”、“双师双能型骨干教师”计划,并计划在未来的四年中引进50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组成的双师型教学明星。

(2)培养在岗教师挂职锻炼

学校委派专职教师去企业学习、挂职锻炼的常态化,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学校将推行青年教师‚双师型+实践教学许可证+社会行业岗位实践制度。

(3)互聘实施岗位置换制度

在校企合作中,通过企业骨干、精英到学校任教的形式,置换出在校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培训。实施岗位置换制度,企业可以把先进的理念,生产方式引入学校,培养需要的人才;教师也可以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4)激励完善教师考核机制

学校制定《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指导意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竞争淘汰机制、评价约束机制等一整套“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激励审核机制。对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精力充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学校将积极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考核,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交替进行,并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价与职称、奖金等直接挂钩。建立鼓励教师结合教学搞科研,结合产业搞科研,结合行业搞科研的机制,并形成按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分配资源的激励机制,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应用能力、水平及技术贡献率。

3.实践课程资源建设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以实训基地为校企合作平台,紧紧围绕职业应用能力开发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校内课程资源与企业课程资源两大模块,努力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的新型模式。

校企双方开发职业资格标准、实训教材、实训项目、考核评价标准和题库等资源,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标准;开发专业教学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建立网络化实习实训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能被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广泛应用,实现校校、校企共享。

根据实践课程的设计要求,进行企业实习、见习等活动,其中实践课程的授课老师均来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企业员工和校内专家组成。学生通过企业课程资源的学习,一方面对企业有了进一步了解,提高了基本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企业也通过较长时间对有意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有助于企业招聘到合适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共育,利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 优化升级

1.共建实践、实训、实习基地

大力加强“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带动全校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建设模式。校企合作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要以院校为主体,以与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为基础,以一个主体及特色专业为依托,通过“引企入校”模式共建校内实践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实训、实习基地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双方必须签署协议,明确资源配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财产管理、师生实训等方面的责权利,并共同制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契约”为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基地具有较强的实体化运作能力,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或开展行业企业员工培训。

(2)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形成“校企联动、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企业主动提供真实的生产项目或经营案例,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基地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学案例50%以上来源于真实生产项目;企业生产、技术、标准、设备向基地院校无偿开放,形成校企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换岗交流机制。

(3)管理模式。成立基地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共同负责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基地,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施基地学校统一管理下的“专业(群)+基地”运作模式,统筹发挥基地的教学、生产、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推行项目化实训,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组织实训教学,学生和培训对象能参与基地实际项目的实施;以企业标准为依据,形成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培训标准,校企共同评定教学培训质量。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是影响育人成果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了产教融合项目的培养效果。在产教融合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式进行一系列的调整。首先对实验项目、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和整合实验项目,根据专业特点增设部分独立实验和综合性试验,其次整合实验内容,突破学科实验课程间的壁垒,减少重复性和单纯验证性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的效果和质量,最后更新实验手段,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建设一批实验室和模拟实验室。同时,为了突出整体规划,在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实施原则如下: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按照“生产导向、能力为本、校企互动”的原则,科学构建实习实训与培训体系,实训内容体现系统性、典型性和递进性。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单元),制订不同阶段(单元)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形成整体方案与阶段(单元)计划有机结合,阶段(单元)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实践教学实施。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真实产(作)品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对实习实训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综合评定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国家或行业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毕业生获得中级(中职要求为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的比例达到100%。

3.专注专业集群建设

校企融合办公室深度挖掘地方产业发展的政策信息和项目信息,建立地方产业资料库;理清产业结构当前态势,全面整合学校现有专业、技术等相关资源,与地方产业进行一一比对,形成地方产业发展与我校专业设置情况对比分析报告,确定突出学校优势的两个专业集群:康养专业集群和智能应用专业集群,并梳理两个专业集群所对应的产业链,将专业集群与学校现有专业进行一一对应,确定专业集群和专业之间的映射和支撑关系,分析映射后的各专业应用性人才需求目标,有计划地促进经济产业链、职业岗位链、专业教学链有机结合,支持当地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4.打造特色专业方向

在推进专业集群的过程中,对于基础条件扎实,发展迅速的专业形成N个特色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不仅能合理地为专业集群建设提供支撑,也能够实现单点突破,形成亮点,为后续新的专业集群建设凝练素材。全面推进“2+N‛计划,争取在两个专业集群的重点专业中完成一个专业对应一个行业,结合一家品牌企业,同时根据双方协作运作进展,重点打造N个特色专业方向,与两个专业集群形成有力侧应,强化专业集群的外延范畴。

(五) 提炼创新

1.组建创新团队

学校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以产业需求及技术发展为导向,共同成立研发中心,组建创新团队,提高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致力于研究解决行业、企业在应用和技术革新方面的难题。

2.搭建校企应用平台

学校要求专业要与相关合作单位在科研领域和应用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申请应用协作平台,共同引入纵横向科研项目,共同进行技术和业务攻关。同时积极引入企业资金,为企业攻关难题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开展更为深入的产学研合作,计划组建2个省级平台、3个市级平台。

3.依托平台,推进协同创新

依托学校现有的“会计实验室省级示范中心”、“现代企业管理省级示范中心”、两个专业集群为基础平台,结合各专业相关社团组织、学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汇聚各方资源,整合合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各类创新要素,碰撞创新思路,组建创新团队,以适应成、德、绵、乐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重点,积极开展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以适应成、德、绵、乐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重点,积极开展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

4.促进专利转化

遵循“整合资源、构建平台”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拟与中国科技城科技创新中心共建科技创业主题园。充分发挥我校的专业优势,促进专业与科技创业主题园内的对口企业紧密互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结合科技园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使本校学生享受更专业的创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自主创业,使科技园成为专利转化、学生创业、校企合作的重要基地。

案例四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一流应用型工程人才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适应建筑行业对工程类专业的职业的新需求,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建筑与工程学院提出以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申报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为契机,从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应用型课程体系、“GER”教学手段、学研会和订单班等环节入手,进行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现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突出“能力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凸显“能力主线”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完善“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教学手段;强调“能力形成”的应用型学习方法;注重“能力考核”的应用型校企共同评价,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职业需求为导向(CDO)的人才培养模式

CDO是以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支撑产业为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筑与工程学院结合我校的办学基础和特色,在协会专家、行业知名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学者以及高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共同制定满足建筑业、施工行业、咨询行业需要的“适用、实用、好用”的“三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工程造价专业以服务四川省“5+1”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定位,以培养“懂设计、会施工、精预算”的能力为核心,设计出基于工程造价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育人模式。该模式以学生能力形成为主线,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改变以往只注重掌握知识的教学手段,在培养模式及实践中又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和考核,推进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办学的水平。

二、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建筑与工程学院以培养学生“懂设计、会施工、精预算”的能力为主线,构建了工程造价专业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如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施工技术、BIM项目管理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造价、工程造价实务实训等。通过制定鱼骨图,将工程造价岗位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丰富和拓展专业课程,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促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突出专业课程综合育人的作用,并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动态优化课程体系,保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形成以应用型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能力为主线,面向成德绵乐区域经济和成渝经济区行业需求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模块,突出课程内容的行业实用性与服务性,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与建筑工程行业、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直接对接。

三、以GER为手段的应用技能型教学模式

GER(Guide Explore Reflect)具体体现了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反思总结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如《钢筋模型制作实训》采用“双螺旋式”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为主线,双主线驱动、相互交替并行;《建筑设计》课程采用“工作式”教学方法,以工作室教师为主导,以真实案例为题,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程项目的综合设计。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校自主研发了SPOC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直接下载本课程相关教学资料,包括课件、单元设计、习题、案例、视频等,将传统课程教学方式转变成网络平台开放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该网络平台进行讨论交流,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GER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先由任课教师通过案例导入、直观演示等教学方式将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课堂中进行直观讲授,再由教师布置课题,组织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教师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四、打造具有工程特色的学研会,搭建导师制+学长制

建筑与工程学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了“BIM5D应用”、“项目投标实战”、“风情小镇”、“智能家居”、“施工预算”学研会。学研会坚持“学长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原则,协会以一线教师作为直接负责人,学长作为日常管理人,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对实际工程进行深入讨论,激发成员的兴趣与爱好,提升专业技能,满足成员对该领域知识的探究。

此外,学生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所学知识,由学研会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BIM应用技能大赛”、“全国中高等院校BIM招投标竞赛”、“全国大学生建筑方案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等各类竞赛。在各类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竞赛进一步拓展学研会成员的视野,激发参赛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力指引《BIM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设计》等课程的应用型建设,从而打造学校在行业中的口碑,为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服务。

五、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共同打造精品订单班

建筑与工程学院提出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基于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实习实训,融教学和实习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工程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立起以“专业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考核评价”为主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我院与一砖一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设了“蒲公英”工程造价订单班,与四川海辰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绵阳西科大建筑设计院共同签订了“ARC”“建筑学订单班。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打造订单班,校企共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双证书”制度,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就业率,避免学生进入“先就业再择业”的怪圈,深入推进应用型教学改革,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稳定化。

相关资讯

  • 11

    2023. 10

  • 11

    2023. 10

  • 11

    2023. 10

  • 08

    2023. 07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24年研究与发展处工作人员招聘公告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现面向社会及应届毕业生招聘研究与发展处工作人员,有关事项如下:一、招聘岗位:研究与发展处工作人员1名(成都校区)二、招聘条件岗位名称主要职责招聘人数招聘要求研究与发展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规划编制、教育教学改革、科研管理、转设评估等版块的工作,包括组织开展省级、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产教融合开放平台的管理;校、市级科研机构的管理与建设;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统计等工作。...
图说天府
> 更多
最新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