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正文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11-2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是经教育部(教发函〔2006〕81号)批准,将西南财经大学的涪江校区进行整体置换而设立的独立学院。学校以“崇文尚武、敏思践行”为校训,以“一个头脑,两个工具,三个习惯,四项品质”为培养目标,始终坚持“国际化、信息化、产教融合”的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小社会、大课堂”“狩猎场理论”“多元智能人才观”“人才增值观”等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办学进程,大力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增强,先后获得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学校”、四川省教育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腾讯教育“2020年度综合实力独立学院”等荣誉称号。2017年2月,学校通过ISO9001:2008认证审核,成为获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高等院校。在中国校友会排名中,学校位列中国独立学院第15名,中国财经类独立学院第2名,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一个头脑,两个工具,三个习惯,四项品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贯彻落实“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立足成德绵地区,面向西南,辐射全国,致力于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成都平原经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态势为导向,设有本科专业40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文学、医学、法学、教育学8大学科门类,现已形成数智财务、创意设计与传播、智能金融、智能应用、工程造价、智慧管理、老年福祉、文化教育八大专业群。办学多年以来,各专业已形成了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表1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科门类

相关专业

设置年份

对应应用型专业群

管理学

会计学

2009

数智财务专业群

审计学

2009

财务管理

2006

资产评估

2012

智能金融专业群

人力资源管理

2011

智慧管理专业群

市场营销

2006

物流管理

2006

工程造价

2009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群

工程管理

2007

工程审计

2020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2020

智慧管理专业群

应急管理

202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06

智能应用专业群

农村区域发展

2007

智慧管理专业群

旅游管理

2006

智慧管理专业群

健康服务与管理

2017

老年福祉专业群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6

智能应用专业群

数字媒体技术

2015

智能科学与技术

2017

物联网工程

2019

建筑学

2015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群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2015

经济学

金融学

2006

智能金融专业群

金融工程

2016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07

艺术学

环境设计

2012

创意设计与传播专业群

视觉传达设计

2012

产品设计

2012

数字媒体艺术

2020

文学

网络与新媒体

2017

创意设计与传播专业群

英语

2006

文化教育专业群

法语

2014

 西班牙语

2019

教育学

艺术教育

2017

创意设计与传播专业群

小学教育

2020

文化教育专业群

学前教育

2019

体育教育

2021

医学

护理学

2018

老年福祉专业群

康复治疗学

2021

老年福祉专业群

法学

社会工作

2012

老年福祉专业群

(三)在校生情况

2021—2022学年,学校在校生28054人,其中本科学生21278人,占学生总数的75.85%。2021年秋,共录取本科生(含专升本)7650人,实际报到6871人。报到的本科新生中,四川生源有5567人。学校生源以四川为主,辐射西部地区,这与学校的区域定位相符合。

(四)本科生源质量

2021年秋季,学校实际统一录取本科学生(不含专升本)4110人。四川省内生源2720人,其中普通类学生2084人,艺术设计类学生636人;文科录取平均分为502分,超过省控线28分;理科录取平均分为459分,超过省控线29分;艺术设计类录取平均分为222分,超过省控线22分。四川省外生源1390人,其中普通类学生1214人,艺术类学生176人。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概况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799人,另有兼职教师276人、行业导师145人、外籍教师5人,生师比为27.7:1。本科生主讲教师占比为70.05%。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有121名,占比15.14%;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有674名,占比84.35%;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占比14.22%。2021—2022学年,我校3名教师荣获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优秀教师称号,6名教师荣获绵阳市优秀教师称号。

表2 2021—2022学年学校教师结构情况

学历

职称

年龄

学历

人数

百分比

职称

人数

百分比

年龄

人数

百分比

博士

5

0.63%

正高级

8

1%

30岁以下

320

40.05%

硕士

669

83.72%

副高级

113

14.14%

31~40岁

398

49.81%

本科

123

15.39%

中级

301

37.67%

41~50岁

62

7.75%

其他

2

0.25%

其他

377

47.18%

51岁以上

19

2.37%

小计

799

100%

小计

799

100%

小计

799

100%

(二)教师发展

学校围绕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中对教师的要求,结合我校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一支“师德师风优良、热爱教育、勇于创新、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学校在经费预算、制度建设和人力投入上,优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先后制定了天府学院“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规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业负责人培养管理办法、职称评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

截止目前,学校引进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等高级专家50余人,担任相关学科专业带头人;积极对接行业企业,聘请行业导师和行业专家168人;大力引进人才,累计从重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企业招聘硕士研究生、“双师型”教师115人;长期聘任其他高校兼职教师150余人,开展学术交流、教研科研合作。

2.加强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2021—2022学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印发了《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并配套制订《师德师风失范惩处条例》,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深化师风综合治理,推动师德常态建设,营造教师良好教风。学校严把教师入口关,扎实抓好教师入职教育,夯实师德培育基础;将师德师风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师德宣传,专设师德师风奖,对师德师风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

3.积极推动教师评价改革

学校积极推动教师评价改革,改革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中心工作,突出教学实绩,以应用型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双师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师综合能力素质考核体系;优化教师评优评先条件,将参加一流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良好成果,纳入评优评先条件,树立教学改革先进团队和个人的典型;深化改革职称评审标准,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办法,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计入工作量。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经费管理和监督制度,合理调整经费使用结构,全力保障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持续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思政建设、教师专项培训等方面的专项教学经费的投入。2021年,学校的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4843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3146万元,本科实验经费102万元,本科实习经费355万元。

(四)教学基础设施

1.教学用房情况

学校现有绵阳、成都、德阳三地四校区,占地面积总计1900余亩。全校校舍面积546822.48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面积159092.44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70740.06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充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活设施设备齐全。

2.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始建于2002年,现已建成绵阳校区、成都东区、成都西区和德阳校区4个分馆,建筑面积共3.4万余平方米,设有各类图书阅览室和自习室,共有阅览座位2476席,活动研讨室20个。截止2022年8月31日,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50万余册、电子图书121万余册、学位论文210万余册,另购置有8000余种电子期刊、10个数字资源库。

本着“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图书馆实行全天候、开放式、网络化的服务模式,致力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注重地方文献搜集与保存,在服务好本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同时,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与建设、服务社会读者作为拓展创新的重要工作内容。

3.实验室及信息资源

学校现有实验室共有实验室143个,其中专业实验室91个、基础实验室43个、实训场所9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572.98万元。学校共有校园网络点位数46090个,其中无线点位数12960个;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数据约340GB;教学平台48个,数据总量约46TB。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编制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按照我校《“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文件精神,为聚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国科技城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等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贯彻“一新三融合”专业建设思路,学校进一步出台《“十四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围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学科专业带头人团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科研评价改革及应用型科研等方面制定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争取到2035年,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与服务地方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在同类高校中形成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

2.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按照“有需求、有基础、有特色”的基本要求,学校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设置新专业,并建立专业退出预警机制。学校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常态化修订机制,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测评价改进体系,实现育人全过程数据信息的记录、关联与管理,引导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布局结构更加优化。2021—2022学年,我校新获批应急管理、康复治疗学、体育教育3个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护理学、学前教育等12个专业顺利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3.大力推动产学研平台建设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联合培养、协同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有“天府互联网+会计”记账中心、人工智能学院、AI智慧创新工场、“天府-凤凰现代数字创意产业学院”等多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育人实体。

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学校按照“开放共建、不拘一格、动态管理、着力育人”的基本思路,启动“凤凰计划”,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搭建开放性产教融合平台,助力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2022年4月,我校天府美术馆正式开馆,并承办了新媒体艺术展、国际涂鸦街画大赛等多个展览和活动,为师生与行业、企业开展对外交流和展示提供平台。

4.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持续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发展,不断探索合作研发、技术转让、科技咨询与服务的实体共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本学年,学校共有“校地共建专项课题”项目35个,获批立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43个。学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在阿坝州理县桃坪镇佳山村、贵州省从江县独洞村等地开展了乡村振兴设计实践基地建设、“艺术乡村”墙绘创作活动、乡村数字景观设计等内容形式多样的校地合作。康养护理学院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优势,主持绵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项目研究,通过创办天府学院护理中心、医疗康复中心、天府老年大学等机构,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课程建设

1.全力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增强社会实践教学能力、探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学校在各教学单位优势课程的基础上,坚持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通过学堂云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课程建设,探索国家级优质在线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依托“天府金课”平台,学校在多个二级学院设立课程建设工作坊,由平台导师针对重点培育课程的建设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2021—2022学年,我校《大学英语II》课程新立项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截止目前学校共有6门课程立项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同时,学校组织开展校级金课建设,《舞弊审计》《管理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21门课程立项为校级金课,为课程建设提质培优奠定良好基础。

2.持续推动“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为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所有专业全部课程。2021—2022学年,学校持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组织“天府金课”平台导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培训研讨,深挖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点,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建设中,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将“专业思政”落到实处。目前,学校共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3个。

3.建设思政课课程群,拓展思政课边界

2021年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开展课程群建设,形成“思政必修课+通识必修课+思政选修课”的思政课课程群。统筹多方力量,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通过整体规划课程目标,将课程群划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五个群模块,组成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课程群体系,拓展思政课课程边界。

4.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

学校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不断引入优质资源与校内高质量课程进行融合创新,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充分开展在线教学指导与测评,建成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强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学校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投资价值分析及评估》《住宅小区规划》《产品系统设计》《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思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10门在线开放课程正在有序建设推广。

(三)教材建设

1.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贯彻落实《指南》要求

学校充分认识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紧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精神,逐步有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工作,确保所用教材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学校积极组织各教学单位深入学习领会两大《指南》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指南》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以及课程教材安排等内容,依据不同学科特点,结合各学科独特优势和资源,从思政课程入手,有计划地推广到其他课程,逐步实现全覆盖。

2.认真做好教材专项工作,不断完善教材管理制度

2021—2022学年,学校完成了多项上级主管部门部署的教材专项审查、排查工作,包括高校法学教材摸底排查、外语类教材和境外教材核查、高校教材排查“回头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部分教材摸底等。所有审查、排查工作,我校均无异常。同时,学校不断完善教材管理制度,优化教材遴选使用、编写审核、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助力提升教学质量。

3.积极开展马工程教材培训,实现马工程教材全覆盖

学校始终贯彻马工程教材相关文件要求和精神,坚持将马工程教材的使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本学年,学校定期组织相关学科任课教师召开教材培训会,积极参与2021年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培训,帮助教师吃准吃透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提升教学水平。本学年,我校共开设“马工程”教材相关课程37门,全部使用马工程教材,近三年马工程教材覆盖率均为100%,做到应选尽选。

(四)教学改革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学校启动“天府模式”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系统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水平;出台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实施办法,修订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指标体系,筹备校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相关工作;以转设评估工作为契机,加强课程教学资料检查,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课程总体设计、课程考核标准、教学进度等方面开展教学资料逻辑闭合性审查;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夯实内涵式发展质量。

2.融合教育教学新理念,形成天府名师培育机制

学校持续促进教师将“两性一度”新要求、“课程思政”等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推动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校持续举办教学大赛,本年度共评选出31名优秀获奖教师和2个优秀组织单位,促进教师精耕教学,充分发挥教学能力大赛“以赛促建”、“以赛促教”的重要作用。2022年5月,艺术设计学院青年教师金凤在“第二届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中级职称组二等奖,并领衔成立“教师教学创新工作室”。

3.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学校立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考虑各学科专业建设未来的突破点,创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

本学年,学校完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研究》《课程思政视角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教学改革研究》等20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项;深化培育教育教学改革示范项目,推荐《课程改革引领“纵横贯通”的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基于“四维融合”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群建设研究与探索》《产教融合促进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基于专创融合的计算机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4项参加省级教改项目并全部成功立项,培育了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会计+”和“新技术+”思路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新生态的探索与实践》。

(五)教学研究及成果

根据国家和上级部门政策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修订并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了科研项目类别、级别,明确科研失信行为的惩戒和上报机制,赋予科研人员经费使用更大自主权,简化办理流程。

学校按照分类建设的思路,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应用型科研。一是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完成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项。为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和积极性,在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评选中,向青年教师予以政策倾斜,其中青年教师主持结项9项。二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科研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加强与社科研究领域的校地合作,完成“校地共建专项课题”结项5项。三是大力推进科研平台的建设,引导科研反哺教学,目前建有3个市级研究基地、14个校级科研机构,涵盖老龄产业、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旅游开发、绿色人力资源开发、应用语言、家庭教育、智能设备开发等研究领域。

2021—2022学年,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193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外文核心期刊5篇;科研项目立项13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7项,完成科研项目8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7项;出版教材25本,专著11本;获得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4项。

(六)课程开设

2021—2022学年,学校面向本科学生共开设932门课程,7228个教学班,平均课堂教学规模49.45人,平均每门课程达36.49学时。其中,专业必修与选修课843门、公共必修课68门,公共选修课21门;理论课659门,术科课193门,独立设置实验课80门;双语授课188门,全外语授课15门;考试类课程445门,考查类487门;开课最多的二级学院分别是艺术设计学院177门、文化与教育学院148门、现代服务管理学院111门。我校开设了《中国民俗文化》《诗经诠译》《唐卡文化创意》《音乐鉴赏》《商务礼仪与谈判》《西班牙语》等公共选修课程,种类丰富,有效满足了学生兴趣需求,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2021—2022学年,学校持续建设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科学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完善理论与实践、课内外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目前,学校建有金蝶K/3、ERP实验室、智能金融综合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等多个实验教学场地。同时,学校建设了一支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共同授课培养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为构建实验教学育人基地,全面提高学校的实验教学水平提供有力保证。

2.实习实训

2021年12月,学校全面启动2022届毕业生实习(实践)教学,共有5814名本科生、2010名专科生参与实习,161名教师参与实习指导。各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特点,灵活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组织毕业实习,并结合实习大纲,制定了符合专业要求的实习计划。

本学年,为规范毕业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学校进一步细化了毕业实习工作流程,上线毕业实习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指导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实习进度,准确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实现学校对毕业实习系统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

3.毕业论文(设计)

2021—2022学年,学校共有5814名毕业生进行论文撰写,最终学生论文答辩通过5593人,通过率为96.1%,与上年度基本持平。本年度,学校进一步提高了论文查重要求,严格限制学生查重次数,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监管。同时,针对疫情原因导致学生无法返校的特殊情况,学校积极沟通、反复研讨,确定了线上答辩实施方案,保质保量完成了本年度论文答辩工作。

4.创新创业教育

2021—2022学年,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重新修订了创新创业类课程系统,将原来的《创业与创新教育》拆分为《创业与创新教育I》《创业与创新教育Ⅱ》《创业与创新教育III》列入本科必修课程,并开设了《创业测评与经营模拟》、《电子商务专项技能》等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持续优化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创业与创新教育》以及《书籍装帧设计》,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示范作用;挖掘和充实各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学校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将学生各级双创大赛获奖情况纳入综合测评考核,组织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申报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此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取得发明专利、论文等多种形式成果。本学年,我校获得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双创赛事获得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0项,双创竞赛成果显著。

5.第二课堂

学校持续优化第二课堂设计与实施,提高第二课堂课程质量,不断增强二课系统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匹配度,形成管理闭环;完善二课特色活动培育机制,出台培育项目和精品项目管理办法,评选特色项目,坚持“一学院一特色”、“一社团一精品”、“一组织一理念”;持续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逐渐实现第二课堂全程一体化管理。

2021—2022学年,我校打造了“天府论坛”、“三下乡暑假社会实践”、“国防知识大讲堂”、“社团盛典”、“五月文化艺术节”、“525心理情景剧大赛”等210多项品质良好、教育意义效果突出的校级和院级精品活动,参与人次达30余万,二课育人成效显著。

6.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建立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三级协同”校企联盟,打造了互动、互助、互联的实践教学基地。一级是学校建设为主、企业加盟,在校内开设特色班、实验室、财务中心、天府-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英国)国际艺术设计教育中心等。二级是学校牵头、企业支持,建立校外中小型实训基地,如学校与四川中正至为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实习实训基地、四川旅投漫话世界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实训基地等。三级是引企入校,由企业独资、校企共建实操性实习实训基地,如学校与成都市成华区天府众合老年护理中心建立附属护理中心(医疗康复中心)。“三级协同”校企联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不同教学阶段、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

学校以“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立足成德绵地区,面向西南,辐射全国,致力于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成都平原经济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立足财经类专业优势,贯彻落实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数智财务、创意设计与传播、智能金融、智能应用、工程造价、智慧管理、老年福祉、文化教育八大专业群,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拥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头脑合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一流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情况

1.培养方案特点及修订情况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基于OBE理念以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在明确毕业要求及强调专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反向设计,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加强实践教学,优化人才培养规格,深化校企合作,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2021—2022学年,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增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调整部分思政课程名称;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个性化人才培养,增设日语课程,以供高考日语语种学生选择;增设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综合素质;调整创业与创新教育课程安排,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积极性。

2.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持续深化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由教师、助教、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根据《第二课程学分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第二课堂体系设计及“2+N”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创新创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不断完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比重,规范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夯实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保证学时学分;丰富专业选修课,拓展专业方向,鼓励个性化培养;强化学科交叉与融合,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课程。

4.学风管理

学校紧抓学风管理,不断健全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和学分清查机制,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动态跟进学生学分情况,对学业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和帮助,对累计不及格课程学分数达到预警值的学生进行学业警示,提升学生对课程学分的关注度和学业重视程度;强化主题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交流会等,设置学业进步奖,促进学业分享,发挥同辈效应促进共同进步。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2021—2022学年,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学校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化留学项目课程体系、学生管理、留学服务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留学体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海内外学业,成长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我校自主设计的IAD、PQP项目已同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约40余所优秀大学建立了学分互认模式。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留学选择,学院积极拓展留学渠道,与韩国清州大学、启明大学达成构建3+1项目合作意向,计划将于2022年年底完成学分互认协议签订工作。2021年9月,我校正式上线了360°和24H的服务体系,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考文垂大学等多所海外院校合作,为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提供涵盖了学业辅导、住宿、交通、就业等多项服务。

2022年6月,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共计204名学生毕业,其中本科毕业98人,出国学生人数为69人,出国率为70%;据2021年统计数据,我校学生被世界QS100名校硕士录取率为71%;截至2022年7月,学校保有学分互认模式项目学生共180人。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中心位置,各项工作均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学校领导班子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做好人才培养、让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抓好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条生命线。领导班子始终保持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关注,时刻注意学习和研究教育前沿理论和相关的政策法规。

本学年,围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严抓全过程教学质量,推进EQ平台课程建设全覆盖,配套制定《课程教学资料编写规范》,全面提升教学资料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学堂在线、超星等平台优质资源,持续改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出台《教学成果奖励实施办法》,修订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指标体系,激励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深化师德师风综合治理,制定落实《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引导教师以德育德,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制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我校建立了校院两级质量保证体系,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研究、咨询、审议机构,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领导机构,在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起着统领作用。二级教学单位是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基层责任单位,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保障本单位教育教学质量相关工作的落实。各二级教学单位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

2.教育质量管理系统循环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升

我校自主开发的教育质量管理系统(EQ系统)不仅关注教学环节的管理,更涵盖了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全要素。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制定了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在教育教学质量观测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微观领域质量控制。2021—2022学年,学校组织各二级教学单位通过EQ平台开展了课程建设评价,两个学期共计完成课程评价959门次。

3.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形成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构建双向快捷的督导信息沟通机制,形成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校级教学督导组独立实施校内教学督导评估活动,对重点听课对象的教学质量状态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通过EQ系统按照“听课-反馈-改进-跟踪”的闭合工作程序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和评价。2021—2022学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督导听课共计440门次。校级督导还在各教学单位内牵头开展了青年教师帮扶、学生恳谈等自主活动,采用交流会、恳谈会、示范观摩课等多种形式更好地践行了“以导为主”的工作方针。

院级教学督导组对本部门教学活动和质量进行监督评价,2021—2022学年,全校十二个教学单位在教学资料检查、日常教学督导、课程建设评估、青年教师培养等多方面开展督导活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帮助和指导,不断促进教师在专业教学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管理及监控情况

1.教学纪律常规督查

为保证日常教学质量,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学校按照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日常教学运行监控。教务处每日在教学楼栋进行教学巡视,积极运用新安装的电子视频设备,严格监控课堂质量;在每学期期初安排学生助理,负责本学期的教学日志填写;每周对全体教师教学工作日志、答疑打卡、考勤点到、调停课等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在每学期期中召开教学恳谈会,积极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对学校的各种建议;定期召开教学例会总结日常教学运行情况,督促各教学单位整改问题。

2.重视教师听课与学生评教制度

2021-2022学年,我校形成了由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系统、教学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调控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了听课制度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听课、教师评教、评学制度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在学生评教方面,全校本科学生总体参评率逐年稳步上升,学生能积极参与并向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意见。各教学单位积极主动加强自我管理,优化教师听课、意见反馈、问题整改等运行机制,完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夯实教学督导工作,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3.完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做好师风师德建设,学校建立事前指导、事中服务、事后检查的监督管理机制,推进职能部门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教学工作相关规定,加强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四)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

本学年,学校继续按照“对标提档、全面升级、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有序推进ACBSP国际商科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和校内专业认证工作,落实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学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5个专业现已完成ACBSP专业认证中期评估,并全面开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评价,以期达到国际商科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水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标,建立基于产出评价的持续改进机制,提交了《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2022版)》;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相关认证标准,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对专业教学开展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暂无通行认证标准的校内其他专业积极借鉴已开展的专业认证思路和理念,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评价等规范性工作。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通过匿名教学日志、期末评教等网上评教方式,综合评估学生学习满意度,对实时反馈课堂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2021—2022学年,学校累计收集44688条教学日志,并在采用5分制网上评教指标体系的学生评教中,总体满意度得分达到了4.85分,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

(二)本科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2022届本科学生毕业总人数为5791人。其中,应届毕业5491人,毕业率94.82%;本科授予学士学位人数5434人,学位授予率93.84%。2022届本科共有30个专业,毕业总体情况和分专业情况平稳合理。

(三)毕业生职业发展

本学年,学校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就业,就业于国有企业、其他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比例达到了85.96%。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以服务西部地区为主,就业人数最多的省份为四川省,占83.50%。

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111名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升学率为1.91%,考研深造的学校有四川农业大学、上海大学、贵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65名毕业生出国出境深造,深造率为1.12%,出国出境深造的学校主要集中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悉尼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

(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本学年,学校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开展了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工作。根据调研反馈数据分析,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2.57%,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素质满意度为92.14%,毕业生知识满意度为91.45%,毕业生个人能力满意度为92.35%。总体上,我校毕业生能力素质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在就业市场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和良好的就业口碑。

七、特色发展

(一)以“一新三融合”推动“四新”建设

学校创造性提出“一新三融合”的应用型专业建设发展策略,一新即“创新”,三融合即“所有专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所有专业与其他学科融合,所有专业与产业融合”。创新学校学科专业组织管理模式,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促进经济、管理、文学、艺术、工学学科及各专业的交叉、集成与创新,推动数智财务、智能金融等特色交叉学科方向的构建,形成多学科支撑、专业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围绕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建设目标,以信息化、国际化为手段,改造提升经管类、艺术设计类等传统优势专业,开设“会计+”“艺术+”等新专业方向;对标国际,强化质量监控,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创新课程模式,持续推进建设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四类课程,探索虚拟仿真课程建设路径,积极搭建“天府金课”平台;夯实课程体系,开设一批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创业课程,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推动应用型交叉课程、学科交叉类教学改革项目实现突破。

(二)应地方社会发展之需,促产教城共生共融

学校坚定走“校地互动、服务地方、实现双赢”的特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专业集群式发展优势,以应用型转型改革为契机,对接国家战略、产业链,打破传统按学科门类进行专业组织的惯性思维,创新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专业群;践行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积极布局老年福祉专业群建设,成为四川省132所高校中唯一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所需的服务管理类人才、社会工作类人才、护理康复类人才培养纳入一体化建设的高校;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发挥战略安全与管理、区域经济管理、创新创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面向成德绵地区,培养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专业人才,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应急管理+”的优势,为地方培养适应各种行业需要的应急管理人才;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地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化文化与教育专业群建设,与绵阳市盐亭县教育局、数十所乡镇中小学进行合作,培养能够胜任四川省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助力补齐四川省农村地区体育教育的人才缺口。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拓展办学经费来源,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民办高校教学运行、师资引进、管理服务等费用全部依靠学费收入支撑,学校将通过自身机制体制创新,加强行业企业合作、争取社会横向资金支持,努力开源创收。学院将确保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持续改进办学条件。继续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资源配置上增强计划性和科学性,保障教学条件持续优化。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实验教学、实践实训教学的设施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经费的支出。

未来,全校师生将凝聚共识、 砥砺前行,共同推进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不够,中年骨干教师比例偏低,各专业教师配置也不尽合理,“双师型”教师人数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有一定差距。

学校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专业负责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提升计划等人才工程;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学团队为重点,提升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培育水平和引进力度;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薪酬制度,构建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高水平、标志性成果有待突破

学校学科专业标志性成果不多,缺乏有影响力的教育改革、科研成果,能够在国家级层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成果还需突破,专业认证、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工作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影响力亟待提高,持续性品牌效应不足。

学校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着力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依托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类的专业建设项目,发挥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未来五年,建设10—15个校级优势示范专业,建设5—10个省级优势示范专业;推动经、管、艺、教、法类文科专业改造升级,打造文科“金专”,带动文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夯实课程体系,开设一批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创业课程,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推动应用型交叉课程、学科交叉类教学改革项目实现突破。

相关资讯

  • 14

    2024. 1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是经教育部(教发函〔2006〕81号)批准,将西南财经大学的涪江校区进行整体置换,并完整继承了原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的全部师资和管理队伍、办学理念、图书资料、教学设备、校园建筑及生活设施等而设立的独立学院。在中国校友会最新排名中,学校位列中国独立学院第15名,中国财经类独立学院第2名。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办学特色独立学院”、“亚太区最具发展潜力品牌院校”、“中...
  • 15

    2024. 08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社区治理学院招聘公告
    一、学院简介西财天府社区治理学院是由地方政府指导举办,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与四川创新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院联合创建的产教融合型二级学院。学院秉持“五社一体”理念,即集社区科研、教育、培训、服务和产业于一体,形成全方位的社区治理生态系统。坚持“联合办学、联合育人、联合科研、联合发展”理念,合作共建有社区教育与治理创新研究院(智库)、智能社区与大健康实验室、社区治理算法应用AI实验室、成华区国家智能社...
  • 14

    2024. 10

    绵阳科技城新区天府实验幼儿园(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附属幼儿园)招聘公告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绵阳科技城新区天府实验幼儿园面向社会招聘部分岗位,现公告如下:一、幼儿园简介绵阳科技城新区天府实验幼儿园(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附属幼儿园),是绵阳科技城新区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联办的一所公立幼儿园。校园设计新颖,环境优美,占地面积约8300平米,配备12间幼儿活动室,设有中庭下沉式绘本剧场、感统室、科探室、大型建构区等7个功能室,还建有“林影逐梦”生态活动区、大型树屋探险游乐区、沙...
  • 31

    2024. 08

    西财天府老年大学招聘公告
    一、学院简介西财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老年大学是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遵照国办发〔2016〕74号《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文件于2018年3月成立,是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二级学院。依托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教育资源,西财天府老年大学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第一所由高校举办的面向全社会老年群体开放的新型全日制老年大学。学校首次将大学的学分制引入到老年教育中,学员修满规定学分即可获得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颁发的...
图说天府
> 更多
最新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