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语言学会会长的高一虹教授,于成都校区(东区)238教室举办了题为“‘谈死论生’之素养一新语类,新观念,新文化”的专题讲座。高一虹教授通过讲述其亲生经历,为参会听众描绘了一幅幅理性看待生死又不缺乏感性地照顾临终者及其家人的画面。
高一虹讲座现场
讲座中华,高一虹以个人经历为引,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安宁疗护的方式陪伴母亲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这一经历不仅让她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和死亡的平静,也激发了她投身于安宁疗护和生前预嘱相关公益事业和研究的决心。随后,她讲述了自己参与的一个围绕“选择与尊严”的公益活动,这个活动让她找到了毕生研究的方向。
在讲座中,高一虹详细阐述了“谈生论死”中的语类和“安宁疗护”的语类。她特别介绍了“生前预嘱”这一新语类,从语类参数、推广、语类化以及其中产生的博弈和协商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她强调,生前预嘱不仅是一个法律文件,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个体对生命终结方式的选择权和对尊严的维护。在讲解“安宁大查房”这一语类时,高一虹从其参数、独特性、结构以及博弈协商的片段进行了详细讲解。她指出,安宁大查房是一种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模式,它体现了医疗团队对患者全面关怀的承诺。
观众们认真聆听
此外,高一虹还介绍了“安宁家庭会议”和“生命回顾仪式”这两种新语类。她通过介绍这两种语类的参数、结构、推广以及其中产生的博弈和协商,展示了亲属在面对生命抉择时的分歧,经过博弈之后协商,再到最终意见达成一致的过程。这些语类不仅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也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讲座的最后,高一虹呼吁社会对忌讳谈论“死亡”的文化“惯习”进行改变。她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话语实践的发展,“死亡”将不再成为禁忌,而是可以公开、正式地进行言说。这一观点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文化观念,也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生命和死亡。
天府学子提问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中,高一虹耐心回答了听众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同学们对安宁疗护和生前预嘱的理解。她强调,通过这些新语类和新观念的推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尊重生命、理解死亡,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予个体最大的尊严和关怀。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的探讨,更是一次文化的觉醒。它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面对生命的终结,大家可以通过新语类和新观念来构建一个更加文明、理性和有尊严的社会。随着这些新语类的普及和实践,大家有理由相信,死亡将不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话题,而是一个可以被公开讨论和尊重的生命过程。
团委宣传部:何嘉欣
摄影:陈粤、朱红燕
初审:罗丽萍
复审:白洛栖
终审:蒲虹宇
202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