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传统的教育行业的冲击,建筑与工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主动“求变”。依托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绵阳校区在建工程,建筑与工程学院推出“绵阳校区基建项目管培生计划”,该计划以项目驱动式为内核,通过重塑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教、学、做、育”的“四位一体”实践平台。根据基建项目建设周期各阶段,建筑与工程学院院开发了(部分正在开发)一系列“任务包”,匹配了成本岗、施工岗、监理岗、资料岗等真实岗位,通过任务发包、学生轮岗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采用“师徒制”的模式,模糊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边界,寓教学与实践、实际生产相结合,教师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辅导员改变传统的“说教式”育人,在保障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为学校的基建项目添砖加瓦。
理清思路,充分动员。我校一直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设施,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为了进一步改善校园设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绵阳校区正在开展以及后续还要继续开展一系列工程项目。通过学院充分宣传动员,共有30多名同学报名,经过进一步深入沟通及考核,有18名同学对我们的教学方式高度认可,满怀热情暑假全程认真参与。同时,学院成立专门的管培生计划师资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校领导、院领导、合作企业工程师、高年级毕业班学生等,共同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及督导落实,力求进一步提升我院学生项目实践和实战能力,并将学生的安全教育、心理建设、价值塑造贯穿其中。
开班仪式
会议研讨
周密计划,狠抓落实。学院精心准备管培生计划,力求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并重,让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同辈学习能力、提问题的能力等要有极大提升。
培训日程1
培训日程2
打牢基础,稳步推进。工程项目驱动式是以师生为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工程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并将教学过程和具体工程项目充分融为一体,围绕工程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洞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一直提出的“雅典式教学”,建筑与工程学院充分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导师制”及“同辈学习”的方式,在暑期开始实施基于绵阳校区基建项目的管培生计划,尝试打造一批能将课堂学习与实际项目结合的学生。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吴敏和学院副院长李俊鹏的带领下,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工程项目建模的专业性以及将实践和教学同步进行培育的魅力。学院除配套优良师资,还结合项目上优秀工程师,以及已跟进本工程项目一年的大四学生和刚刚毕业已成功进入该项目就职的我院毕业生共同参与教学,让管培生们切实感受到同辈教育的学习模式贯穿始终。
建模实训现场
阶段考核,相互学习。学院定期组织学习阶段总结及考核,让同学们就自身的学习情况,收获,困难进行复盘,并相互学习。
阶段性工作汇报总结
项目驱动,动手实操。我院每天安排同学们在项目施工现场学习工程实施中的细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把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施工构件、施工技巧相结合起来。“工程项目驱动式”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围绕我校真实的工程项目组织教学,既达到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有效实现课堂内教学向课堂外教学的延伸。
实地作业1
实地作业2
实地作业3
实地作业4
管培生计划是建筑与工程学院在新时代科技浪潮的背景下,切实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探索与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势必会弱化了工程行业、建筑产业对传统人才“博闻强记”的要求。通过在管培生计划这个平台上,引导学生用新技术、新工具去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战能力,思辨能力,批判思维,真正的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成长成才。同时,管培生计划从种子的选拔就模糊了学生的专业与年级,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新时代下的跨学科、跨专业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用阶段评估代替了传统的考核体系,目的就是发掘学生的多元智力;颠覆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模式,学生梯队通过“传帮带、老带新”的方式迭代下去。着力打造一支“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学生团队,培养一群综合能力突出的“青苗”,努力实现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建筑与工程学院:赵宇洋
摄影:赵宇洋
一审:李俊鹏
二审:吴敏
三审:罗美清
2023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