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正文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0-12-22

2019—2020学年,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信息化、国际化、产教融合”三大发展战略,围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和一流应用型学科中心任务,全面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等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019—2020学年,学校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一个头脑(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两个工具(财经管理、信息技术),三个习惯(自信、自律、自学),四项品质(忠孝、廉耻、诚信、勤奋)”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为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成德绵经济区、中国科技城(绵阳)等西部区域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服务。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019—2020学年,学校共有本科专业32个,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8大学科门类,其中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办学多年以来,各专业已形成了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比例

2019—2020学年,学校共有在校生23964人,其中本科生15755人。2019年秋季,学校共录取本科学生4772人,实际报到4440人。报到的本科新生中,四川生源有3442人,西部生源有3944人,学校生源以四川为主,辐射西部地区,这与学校的区域定位相符合。

(四)本科生源质量

2019年秋季,学校在四川省本科第二批次的录取调档线文科为493分、理科为486分,分别高出二本线21分和27分;录取最高分数文科为538分,理科为584分。在四川省以外的其他绝大部分省份的本科录取中,我校的录取分数都远远超过了当地省份的同批次录取控制线。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1.师资队伍稳定,生师比符合要求

学校始终以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勇于创新、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不断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健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加大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2019—2020学年,学校共有专任教师708人、兼职教师298人。生师比基本符合要求。

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2019—2020学年,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有112名,占比15.8%;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有553名,占比78.1%;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占比13%。2019—2020学年,获得绵阳市优秀教师6名,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优秀教师3名。

(二)师资队伍引进、建设、培训措施及成效

1.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

根据《四川省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要求,我校为加强师德宣传,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大力弘扬正能量,专门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并将先进的师风师德事迹、学习资料、活动方案、优秀的做法和开展活动及时上报并在全校推广。自2015年起,学校专门设立了师德师风模范奖,对师德师风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同时,每年组织新入职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开展专题培训,以师德师风教育和学校文化与教学理念培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开展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新入职教师教学适应性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等,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含义。

2.强化师德师风考核,大力宣传先进模范

学校党委一直将师德师风考核作为教师招聘、考核和晋升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将作为干部任用、评奖评优、职称评审、劳动合同续约等首要依据,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严重失德的教师不予续用。2017年9月,学校通过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纪律委员会,进一步健全了违反师风师德的监督机制。学校党委严格执行班子成员听课制度,明确要求班子成员下基层、进教室,充分了解教师师德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视情节给予警告、通报、开除和上报教育部师德失范黑名单等处理。在强化失德监督的同时,也大力鼓励和宣传学习涌现的一大批校级和省级先进教学和教育工作者。

3.强化“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技术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学校在《“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办法(试行)》和相关申报审核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双师双能教师的培养、认定和奖励。办法明确了我校认定的“双师双能”类型,一是“双职称”型,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与教师职称;二是“双证书”型,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教师资格证;三是“双经历”型,具有教学经历与业界经验。同时,办法还规范了师资队伍的管理要求,一是获评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要认真探索专业发展趋势,带领其他教师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整体教学能力提升;二是各部门要合理安排“双师双能型”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三是各部门要加强教师实践培训,并积极从行业一线吸引有工作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

4.引进不同层级和结构的教师,丰富师资队伍构成

2019—2020学年,学校紧紧围绕各学科专业集群的用人需求,重点引进特色专业、紧缺专业的优秀人才,全学年共组织30余次试讲,最终录用了包括教师、教辅行政人员在内共计156人。除了加大专职教师的引进力度外,学校在行业领军人才和特聘教师的引进方面也明显加强。一是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在相关领域和专业掌握前沿理论的高水平、高素质、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术人才;二是面向相关行业,聘请一批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突出成果的专家、高管担任客座教授。本学年聘请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教学督导和行业导师四类人员共计275人,较好地优化了我校教师队伍总体偏年轻的问题,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以及行业人员数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5.抓好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训,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水平

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培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务处和教学单位多方联动,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向“应用型”转型。在2020年上半年的新冠疫情背景下,学校开展了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师资培训和研讨,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实现了全校教师线上教学全覆盖,辅导员作为助教全程参与,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习共同体。2019—2020学年,学校共组织了面向全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技术提升等专题培训共14次,培训主题包括国际专业认证、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办学理想和组织文化宣讲等。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对于新教师岗位培训改革的新要求,结合后疫情时代的新教师培训要求,认真组织好新进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线上学习和返岗考察等各个环节。在做好内部培训的同时,学校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参与校外的交流与培训,全年共参训教师303人,包括高校管理数据应用分析培训、人工智能培训、教师教育质量论坛等。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为保障高水平的办学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学校始终保持了充足的办学经费和教学经费。2019—2020学年,学校的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448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956万元、本科实验经费29万元、本科实习经费69万元。

(四)教学基础设施

1.教学用房情况

学校现有绵阳、成都、德阳三个校区,绵阳校区位于绵阳市科教创业园区,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龙潭总部经济城,德阳校区位于德阳市罗江区。三校区占地面积总计1900余亩,拥有教学楼8栋、实验楼2栋、实训楼2栋、图书馆3栋,教学行政用房充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活设施设备齐全。

2.图书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

拥有纸质图书127.88万册、电子图书119.09万册、数据库10个,各类网络资源丰富,能够保证25000名在校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持续推进一流应用型专业集群的建设

按照四川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数字经济“5+1”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学校主动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分层分类推进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以信息化、国际化为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优势文科专业,开设“会计+”等新专业方向,增设金融工程专业;紧扣国家新工科建设战略,打造智能应用专业群,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主动布局民生急需相关专业,大力发展老年福祉专业群,增设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目前已形成8个应用型专业集群。其中,重点建设会计、智能金融两个传统优势专业集群,加快建设智能应用、工程造价管理、环境设计三个成长型专业集群,加快培育老年福祉、智慧管理和文化教育三个新兴专业集群,目前已初步形成“2+3+3”的专业集群发展格局。

2.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保障专业建设质量

专业认证工作是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建设,也是学校各专业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条件与质量保障的重要纽带。学校以此为契机,找出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对标提档、全面升级、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国际化视角,明确专业方向,突出专业特色。目前学校扎实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工程认证以及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开展ACBSP国际认证。同时积极发挥已启动认证的各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经验交流与培训,引导全校其余专业在PDCA循环的认证思想指导下开展规范专业建设、强化教学管理环节的工作,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对标修订完善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以专业建设为引领,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不断完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依托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类级别的专业建设项目,发挥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专业集群建设质量上水平、上台阶。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工作部署安排,统筹实施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申报与建设工作。目前学校已建成会计学、环境设计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报送工作的通知》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0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积极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二)课程建设

1.创新理念、以赛促建,全面引领一流课程建设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课程建设的根本标准。在教育现代化阶段,学校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将启发学生内在潜力、学习动力、综合能力作为持续改进课程建设的引领思想,进一步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以新理念引领一流课程建设。

2019—2020学年,为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打造金课,消灭水课”的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学校先后举办了“2019年度信息化教学竞赛”和“2020年度教学大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大赛,激励教师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课程组织、课程运营管理,多维度综合评价选拔优秀教师,树立教学工作典范,有力促进我校一流课程的建设。

在科学的建课理念和正向激励政策引导下,我校一流课程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果。2020年1月,在四川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推荐的11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中,我校《包装设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报表分析》三门课程获得推荐,为学校一流课程建设方向提供了发展风向标。

2.明确需求、加强学习,高时效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

2019—2020学年,为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学校遵循“转变课程理念、明确目标导向、提升教师能力、改革课堂方法、完善评价体系、规范制度管理、加强政策激励”的课程建设内容,综合“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等三大类课程的建设需求,积极组织、邀请校内外专家、校内教师参与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就应用型课程的课程制作、课程上线、课程运营、课程申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培训。

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课程建设标准,质量为先,学校深入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工作。在2019年第一批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立项的296门课程中,学校《移动开发设计与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实践》《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安装工程造价》《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生死学》7门课程获批立项。在2020年第二批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立项的104门课程中,学校《住宅小区规划》《投资学》《JAVA EE程序设计与实践》《财务多岗位综合实训》4门课程获批立项。2019—2020年间,两批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中,我校共11门课程获批立项,立项数量在川内兄弟院校中位属前列。同时,学校积极推进校级应用型示范课程立项工作,目前共有10门课程获得立项。

3.以人为本、榜样激励,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2019年12月,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发布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同时,为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全校范围内启动2020年度校级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工作,通过对教学资料、课堂教学的综合评审,评选出2020年度校级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9门,2名任课教师被授予“课程思政”教学标兵称号。

在学校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生态环境下,2019年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25门立项课程中,我校《形势与政策》《包装设计》《财务报表分析》三门课程获批立项,立项数量在川内兄弟院校中位属前列。2020年第二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中,我校向教育厅推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旅游学概论》《住宅小区规划》《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书籍装帧设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房屋建筑学》6门示范课程。同时,会计学示范专业、艺术设计类示范教学团队完成第一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共立项74门。

(三)教材建设

1.加强“马工程”教材选用,强化教材意识形态建设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强调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学校组成专项工作小组,对“马工程”教材选用情况进行指导,定期检查相关工作,保证教材意识形态建设有序、持续开展,并依据《已出版马工程重点教材及建议对应课程一览表》,要求各二级学院落实相关规定和要求,对应课程务必使用“马工程”教材。

2.持续完善教材选用管理制度,教材选用力求精良

学校持续完善教材选用管理制度,规范程序、严格标准,严把选用关和质量关,确保选用教材的实用性、优质性。2019-2020年度,学校严格审查了所有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课程涉及的所有教材(包含教辅)使用效果,作出综合评判,停用目前使用情况相对较差的教材(或教辅);对已使用多年的教材督促更新,替换为更优质的国家推选教材或其他精品教材;对一课多本教材的现象进行严格管控,提倡课堂教学多依托核心教材,不依赖教辅,运用灵活的方式和手段达到课中学习和课后巩固的目的。

(四)教学改革

1.高举教育教学改革旗帜,应势利导,长远谋划

2019—2020学年下半年,面对新冠疫情危机,学校迅速成立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动在线教学在全校范围内的实施,建立健全在线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倡导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扭转“在线教学就是照搬传统课堂到线上进行”、“在线教学就是看课程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放任不管”等思想,转变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构建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教师为主导、行政教辅做辅助的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全面开展在线教学,为我校积累了丰硕的在线教学工作经验,为今后推进混合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打造优质在线课程,持续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我校自建校初期就提出了“雅典式”、“狩猎场”、因材施教等教学指导思想,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在线教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线,从某些方面将能更好地将这些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我校“因课制宜,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的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各二级学院(教研中心)、课程组、教师在学习对标优质在线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校多年教学信息化的经验,根据不同专业、学科性质,依托多种在线学习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创新课程设计,打造了一批学科特色鲜明、适宜我校学生的在线课程,促进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例如,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基本知识点,老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直播教学的模式;思想政治类课程采用问题链导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跨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训课程开展闯关式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体育类课程由教师向学生推荐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制定体育健康锻炼计划,通过视频形式抽查学生练习情况等等。

3.提升教学理念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加强学习和领会学校“云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带动优良学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20年6月,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云教学质量月”活动。以“展现云上课堂之美,铸造教学质量之魂”为主题,各教学单位开展教学研讨,形成总结教学运行质量报告,提交教师、学生典型案例,并汇集成《“展现云上课堂之美,铸造教学质量之魂”-天府抗“疫”云课实践文集》。通过系列活动,提高了全校教师对“云教学”工作的认识程度,强化了各教学单位的教学主体责任,加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云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大力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

4.精准施策,深化改革,“云教学”成果丰硕

学校和各二级学院两级一系列“云教学”改革措施落地,改变了全校教师对知识需要反复讲授的教学方式,使之将更多精力放在课程设计上,能够有条件帮助每个学生定制符合学习特点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提升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机会回归教育本质。

2019—2020年,我校获四川省民办高校2020年“教学成果奖”三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共计1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6项;截至目前,全校各部门累计报送“云教学”科学研究成果239项,其中科研项目3项,论文236篇。

(五)全校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2019—2020学年,全校共开设915门课程,5563个教学班,课堂教学规模平均约50人,平均每门课程达41.8学时。其中,专业课138门、公共必修课93门,选修课684门;理论课833门,术科课82门,采用双语授课35门;考试类课程490门,考查类课程425门;开课最多的二级学院分别是现代服务管理学院154门、艺术设计学院138门、文化与教育学院128门。此外,我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种类丰富,如珠绣唐卡艺术、中外传统音乐鉴赏、商务礼仪与谈判、中国民俗文化、农业经济学、法语、日语等,有效满足了学生多样的兴趣需求,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育人,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学校通过不断引进企业专家进行授课,打造了一支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共同授课和培养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同时,学校逐步建立了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做到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层层把控,全面提升学校的实验教学质量。

目前,学校会计学院和智能科技学院与金蝶、达内、正翔、计学等企业签订协议,部分实验课程由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协同授课;康养护理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部分实验课程采用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开展教学;建筑与工程学院、智能金融学院、现代服务管理学院和文化与教育学院等也正在积极探索符合各学院各专业特色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2.实习实训

2019—2020学年,学校于2019年12月启动2020届毕业生实习(实践)教学。其中,2020届有本科生3513人、专科生2745人参与实习,实习指导教师共计151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保障实习生的安全,学校于2020年1月暂停了全校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活动。学校要求各二级学院对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实习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掌握每个实习生的毕业实习状况;依据专业学科特点,结合实习大纲,制定毕业实习调整计划,科学灵活地调整毕业实习的实习时间、内容及实习方式;落实可行替代方案,帮助学生完成实习实训活动。利用各类线上平台,各二级学院安排组织学生在线完成实习安全教育,挖掘线上教学资源及其他校企合作平台,通过网上观摩、系统虚拟仿真实习或企业线上实习等方式进行了网上实习,达到了实习实训的预期目标。

3.毕业论文(设计)

2019-2020学年,我校参加论文写作的学生为3510人,参加论文指导教师269人,最终学生答辩通过3459人,论文通过率为98.5%,与上年度基本持平。

在线论文指导和线上评审方面,2019-2020学年,会计学院利用知网论文管理系统,进行论文写作管理、在线指导和论文交叉评审,并与知网抄袭检测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的操作和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写作和指导老师指导的便捷性。

在线答辩方面,2019-2020学年受疫情的影响,学校所有学生均不返校,按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示精神,学校各部门与学院联动,积极沟通、协商确定了2020年论文线上答辩实施方案。学校线上答辩采用答辩小组负责制,论文答辩小组由3位答辩教师和1个答辩秘书组成,所有答辩学生按专业随机分入答辩组中,由答辩组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线上答辩平台完成答辩,同时报学校教务处备案巡查,顺利完成2020年答辩工作。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每年安排学校毕业生到相应单位参加顶岗实习。我校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加强。经过近几年来的建设,我校目前建立了各专业实习基地共400余个。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同时强化学生的实习、就业环节,探索并逐步建立起“订单式培养”就业模式,将实习基地与就业市场捆绑开发,也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订单式培养培训班,探索出一条“专业培训-顶岗实习-稳定就业”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新路子。截止2020年11月,我校共建设运营实习实训基地411个,相关行业协会3个。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

学校充分依托管理学、经济学的优势,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专业,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大力发展新工科专业,积极开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急需专业,不断推动专业的交叉、集成与创新,初步形成了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

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增设劳动教育、美育课程,完善第二课堂体系设计,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引入专业认证,将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纳入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之中,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以及教师、学生、第三方评价进行持续改进。

(二)专业培养目标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应用型大学整体转型,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产业的深入调研分析,学校的办学定位科学、准确。类型定位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外知名的财经类应用型大学;目标定位是逐步建成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特色鲜明、办学质量高、社会评价好的一流本科学院;层次定位是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全日制专科教育为辅,本专科协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创新型财经类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三位联动模式开展,覆盖各年级学生。将《创业与创新教育》课程纳入全校学生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该门课程也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高规格的大学生创业竞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三创赛,并多次获得省级金、银奖项。申报成功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鼓励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商业计划书的设计与创业模拟实训,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开展了12期的创新创业线上培训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指导。2019—2020学年,我校组织参加市级以上学生竞赛共计50余项。获得7个国赛一等奖、33个国赛二等奖、52个国赛三等奖、10个省赛一等奖、16个省赛二等奖、35个省赛三等奖,在参赛数量和获奖等级上均有了较大的提升。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中心位置,各项工作均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学校领导班子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做好人才培养、让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抓好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条生命线。领导班子始终保持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关注,时刻注意学习和研究教育前沿理论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学校领导班子在每学期期初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讨学校教学发展规划、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学科建设、专业改革、专业咨询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工作。

2019—2020学年,学校围绕办成“特色鲜明的国内知名应用型大学”的总目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标准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建设,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情况反映平台”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正向激励,拓宽反映渠道。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统一领导部署,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发布了《关于全面开展在线教学的通知》《关于开展云教育思想大讨论及加强产权保护的通知》《关于鼓励开展在线教学科学研究的通知》《关于对“云教育”进行考核的总体思路的通知》《疫情期间教学管理制度》等文件,多措并举,确保“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

(二)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性、信息化、多维度建设

学校始终重视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提升工作,持续构建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了“学校—二级学院(教研中心)—课程组”的三级监控体系,常态化实施学生全员评教、教学恳谈会、听课评教、教学督导等制度,以“三维一体”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为核心,确立了对教学输入质量、教学运行质量、教学输出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三全”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2019—2020学年,学校重点加强了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性、信息化、多维度建设。

1.构建静态动态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学校优化教学督导工作,推进督导评价的科学性建设,加强对课程教学资料的检查力度,从总体设计、教学理念、过程交互、内容设计、目标设计、创新探究、效果评价、资源建设、媒体形式、课件设计十个要素评价,形成“课程建设质量”静态评估;开展随堂听课,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四方面的十六个要素,形成“在线课堂效果”动态评估;召开督导工作会议,汇总分析督导意见,沟通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式。

2.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实时化、全程化的监控

加强对信息化工具的运用,通过超星、大一智慧、EduCoder、瑞英在线教学平台的系统功能,实现对教师课程搭建、讨论、作业批改、考试发布等,学生课程学习访问、学习进度、签到、作业完成等,以及各开课单位、学校整体教学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同时为教学工作考核提供基础性数据,便于学校切实掌握教学情况,实现“课程全覆盖”、“过程全驻留”、“结果全反馈”的监控反馈调整机制。2019—2020学年第2学期,学校开设757门在线课程,3174个在线学习班,618名教师参与在线教学,学生在线学习累计达1470万人次,累计发布作业31064次,测试考试14520次,累计开展教学督导听课1360次,学生在线学习参与率99.36%,在线学习满意率达96.84%

3.科研促教、以赛促教,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学校高度重视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为鼓励教师积极学习研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提炼教学改革成果,学校确立了研究成果常态化收集制度,先后启动各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并积极开展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同时,在全校范围内举办2020年度教学大赛,将“打造金课,消灭水课”的工作要求落实到位,以《四川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标准为引领,激发广大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本次大赛,全校80%的教师参赛,21位老师获奖,学校最终选送了3名优秀老师参加四川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三)加强日常教学运行监控,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加强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完善修订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规范》《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文件,狠抓师风师德建设,强调教师不得无故缺课、私自调课、无故上课迟到、提早下课等,规范教学事故的等级认定,加强违规违纪行为处理。 学校每日对全体教师的关闭教学设备、教学工作日志、答疑打卡、考勤点到、调停课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每周对教学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定期召开教学例会总结日常教学运行情况,督促各单位整改问题。

新冠疫情期间,学校及时调整日常监控方式,组织各教学单位每周报送在线教学情况数据,并结合在线教学平台统计数据,形成“云教学”信息统计数据报表,监查异常情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行政教辅为辅助”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学生同辈互助学习,任课教师、辅导员、助教老师联动的导学机制,有效督查教学情况;发放在线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切实了解师生在线上教学中的问题和建议;加强推进督导听课工作,深入了解教师在线直播课堂情况,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召开线上教学工作总结会、分享会,有效调整提升教学效果。

2019—2020学年,学校本科教学运行情况良好,教学安排、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教学质量监控、专业建设等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师德师风、优良学风建设卓有成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探索和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制定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专业内涵式建设

2019—2020学年,学校按照“对标提档、全面升级、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专业认证基本思路,在PDCA循环的认证思想指导下,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主线,以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为重点,全面梳理了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引导各专业(群)主动对接国际认证标准、国家权威标准、主流行业标准,落实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多次召开专业认证专题工作会议,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培训。

2020年5月,学校制定了《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专业认证领导小组、工作组及专家组,并对纳入专业认证的二级学院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目前,我校专业认证工作包括ACBSP商科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校内认证工作三类。目前,我校会计学院、智能金融学院、现代服务管理学院的部分本科专业和康养护理学院的部分专科专业正积极推进ACBSP专业认证工作;智能科技学院已完成工程教育认证前期准备工作,进入提交认证申请阶段;艺术设计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文化与教育学院的英语专业被列入校内认证工作试点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修订工作。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本科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

2019—2020学年,学校重点加强了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性、信息化、多维度建设。以“三维一体”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为核心,确立了对教学输入质量、教学运行质量、教学输出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三全”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同时,在教学质量监管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掌握教师的教学状况,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学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形成了一个极具时效性的循环,使得学生学习满意度得到了提升,综合满意度达98.6%。

我校2020届本科学生毕业总人数为3521人。其中,应届毕业3331人,毕业率94.6%;本科授予学士学位人数3323人,学位授予率94.4%。从近两届毕业生情况来看,本年度我校毕业生人数较上一届有所增加。国际教育学院受国际大环境、国内国外学制等多种问题,毕业率受到较大影响。但从整体的毕业率与和学位授位率来看,近三年毕业率和授位率均保持在95%左右的稳定水平。

学校一方面始终把握学校办学方向,坚持“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严格要求学生;另一方面不断健全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和学分清查机制,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统计和跟踪每个学生的学分情况,对学业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和帮助,对累计不及格课程学分数达到预警值的学生进行学业警示,极大地促进学生对课程学分的关注度和学业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学风建设,保障了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毕业生职业发展

2019—2020学年,学校本科毕业人数共计3340人;初次就业人数为2694人;本科初次就业率为80.66%。2020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68名学生通过考研和出国深造,其中,国内升学人数为82人;升学率为2.46%;出国深造人数为86人,出国深造率为2.57%。通过对2020届选择国内读研和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分析,发现国内读研的毕业生选择专业一致的比例为77.30%,专业不一致的比例为22.70%;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选择专业一致的比例为91.28%,专业不一致的比例为8.72%。

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创办企业,共有26名本科毕业生成功创业,创业率为0.74%。2020届毕业生中,146名本科毕业生报名参加“四川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通过笔试面试的层层筛选,最终17名本科毕业生成功对接西部计划基层岗位。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学校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以及所收集的反馈意见,总体来说,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上的综合满意度较高;对毕业生相关素质(能力、知识和其他素质方面)需求程度以及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满意度总体偏高,据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专业知识在工作岗位满意度而言都是持良好满意态度,但仍应加强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学校也会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以及建议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分析,引导毕业生能够根据企业的相关岗位要求和就业标准去重新审视自己,继而不断勉励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七、特色发展

 

(一)持续发展产教融合,推动建设新财经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我校会计学院与金蝶集团共同建设打造了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实验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将不同地点的实体会计业务通过一个共享服务中心进行记账,并能使用企业真实业务和流程,融合不同行业企业,培养学生的财务核算能力和决策分析能力,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并无缝对接学生实习工作。

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实验室的建立,为会计学院的学生提供一个集团财务实验教学平台,不仅有助于推动本科教学的改革,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强化学生的财务管控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互联网+”时代下高端财务管理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为会计学院的教师提供一个财务共享方向的科研平台,凝聚学院科研骨干的力量,带动学院其他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推动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学院整体科研水平。

(二)积极响应国家护理人才需求,完善康养专业集群建设

基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大学定位,我校以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变化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打破传统按学科门类进行专业组织的惯性思维,组建了与养老服务产业链相对接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康养专业集群。我校康养护理学院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所需的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护理、营养、心理、康复治疗技术等各类本专科专业有机整合,进而推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及评价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学术科研与校企合作的结构性改革,最终形成与养老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目前,已与51所覆盖省内主要城市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合作建立了临床教学基地(其中含6所三级甲等、2所三级乙等非直属附属医院,23所教学医院,20所实习医院),与42家覆盖成都、绵阳两市最具代表性的养老机构、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临床教学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确保学生的临床教学、养老护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教学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落实一流课程建设,探索挑战打造“金课”

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学校围绕教育部五大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按照“两性一度”总要求,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学校积极推动机制体制的变革,自查课程体系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课促改,促使课程建设的创新式发展,汇聚各方智慧,培养课程改革创新的共识,共商共谋课程建设的方法和举措,去“水课”,造“金课”,为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踏上新征程。此外,学校在2019年7月启动并遴选74门课程立项成为校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年初,《形势与政策Ⅲ》、《包装设计》、《财务报表分析》三门课程目通过立项,成绩较为突出,为实现三年内“课程思政”全专业、全课程覆盖的目标做出良好开端。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转型还不够彻底

后疫情时代能否抓住高等教育转型的新机遇,是我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校办学特色和水平的关键。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还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完全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是我校当前的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我校还需要继续在教学管理、教学实施中明确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内容差异和互补关系、教学考核上注明线上线下考核板块和成绩比例等方面继续探索,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继续推动我校混合式教学改革迈向新水平、新境界。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近年来,学校从日常教学监管、教学评价等方面稳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本科生输出质量,但生源质量、生源构成等方面与一流大学还存在差距,再加之手机、游戏等外界因素的诱惑,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态度差、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自律性不足、课后自学能力较差现象,甚至个别学生出现厌学等情况。为此,学校还需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因材施教地设置各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实施计划,结合学生兴趣爱好,采用新颖实用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新教师培训还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教师队伍培训水平和高质量教学能力之间不匹配、新教师或兼职教师对我校教育理念不了解、对教学相关管理规范和办法较陌生、对信息化教学设备不能熟悉运用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学校还应再新进教师入职培训的基础上,以二级学院、教研中心为单位,加强对新任教师教学培训工作,围绕我校关于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文件和管理办法,从育人理念、教案制定、备课要求、教学方式、教学设备使用等角度对新进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形成良好教学风气。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2020年12月22日

相关资讯

  • 14

    2024. 1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是经教育部(教发函〔2006〕81号)批准,将西南财经大学的涪江校区进行整体置换,并完整继承了原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的全部师资和管理队伍、办学理念、图书资料、教学设备、校园建筑及生活设施等而设立的独立学院。在中国校友会最新排名中,学校位列中国独立学院第15名,中国财经类独立学院第2名。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办学特色独立学院”、“亚太区最具发展潜力品牌院校”、“中...
  • 14

    2024. 10

    绵阳科技城新区天府实验幼儿园(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附属幼儿园)招聘公告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绵阳科技城新区天府实验幼儿园面向社会招聘部分岗位,现公告如下:一、幼儿园简介绵阳科技城新区天府实验幼儿园(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附属幼儿园),是绵阳科技城新区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联办的一所公立幼儿园。校园设计新颖,环境优美,占地面积约8300平米,配备12间幼儿活动室,设有中庭下沉式绘本剧场、感统室、科探室、大型建构区等7个功能室,还建有“林影逐梦”生态活动区、大型树屋探险游乐区、沙...
  • 30

    2024.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第三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
  • 11

    2023. 10

图说天府
> 更多
最新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