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忘初心 先进典型 正文

生死鉴忠诚 白首证初心——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陕籍老英雄张富清

2019-09-25

张富清通过本报寄语家乡人民:

在外工作70年,我牢牢记在心上——我的家乡在陕西。说我是家乡的人,但是我对家乡和人民没做过什么。我从视频上看到,家乡变化很大,各级领导和人民共同努力把陕西建设得很繁华,我很高兴。

我想咱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陕西建设得更美丽。我是陕西人,就要为陕西争光,要为陕西争荣誉,我绝不会给陕西丢人。

如果他是一座丰碑,瞻仰这座丰碑,你会感受信仰的高度,触摸忠诚的厚度,涤荡灵魂、筑堤夯基;

如果他是一面镜子,端详这面镜子,你会多一分心灵的对照,少一分外在的计较,烛照内心、初心益坚。

在战争年代,他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屡屡以突击队员的身份,为后来者打通胜利的通道;

在和平年代,他建设家园,默默奉献,日夜以人民公仆的身份,为老百姓打开致富的通道。

从陕西到湖北,从部队到地方,变迁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初心。老英雄张富清60余载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6月27日,中共中央授予张富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向张富清同志学习。

6月26日—28日,本报记者再次驱车800多公里赶赴湖北省来凤县,在简陋的建行宿舍楼中采访了老英雄张富清。面对荣誉,这位已过鲐背之年的老人,更多的是感恩——感谢党和国家给予的荣誉。他始终铭记和践行的,是保持本色、坚守初心,把革命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感悟老人的一生,无论突击还是坚守,无不折射出一名优秀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忠诚的品格、担当的精神。他,亦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力量。

初心萌芽:

明白了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一颗信仰的种子,埋进了他的心里

“走到哪儿,我都时刻牢记自己是陕西人,绝不给陕西丢脸。”这是老英雄的家乡之情,也是老英雄的信念源起。

老英雄张富清,出生在陕西洋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内战阴云又笼罩在神州大地。同许多当时的农村家庭一样,张富清一家,艰难度日。

父亲因病早逝,大哥在饥荒中夭折,张富清也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成年的二哥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那一年,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二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外当长工的张富清用自己换回二哥。后来他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因为瘦弱被派去做各种杂役。

1948年3月,张富清所在的国民党部队,在瓦子街战役中战败。那是张富清第一次接触解放军,眼前所见,让他颇感惊讶: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同志之间团结和睦,战友之间亲如兄弟,很仁义、很规矩,从不随便拿老百姓东西。被“解放”的他没有领遣散费,而是主动要求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359旅718团2营6连一名战士。

入伍后,正赶上西北野战军军事政治整训。在新的集体中,张富清第一次享受到平等对待的尊严,感受到兄弟般的情谊。而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这两支队伍的鲜明对比,让张富清对共产党提出的“让老百姓耕者有其田、过上好日子”有了更多期待,也让他对“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解放军有了更多认知。

张富清对“共产党”三字的最初体悟,对“人民”二字的最初理解,就来自家乡,来自那些与战友们朝夕相处的岁月里。

“我要为穷苦人去打仗!”张富清暗下决心。

明白了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一颗信仰的种子,埋进了张富清的心里。

初心何就:

下决心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不怕牺牲的勇气,深入骨髓

如果人生可以用时段标注,老英雄张富清人生最耀眼的时刻无疑离不开渭南。

张富清立功证书上的4次战功,全部是在渭南取得的。

从渭华起义到八路军120师东渡黄河抗日,从西北野战军转战渭北、关中到解放大西北,渭南这片承载着红色基因的革命沃土,见证了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也记录着张富清人生中最重要的4场战役。

部队的教育,让张富清坚定了信念,决定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不怕牺牲的勇气深入骨髓。

拥有信仰的军人,意志坚如钢铁;拥有信仰的军队,更是众志成城。

从此,战场上,总有张富清冲锋在前的身影。而每次,他都以突击队员的身份奋勇杀敌。

何为突击?“突击队就是用身体来消耗敌人的锐气和弹药,炸掉敌人碉堡,为主攻部队扫清障碍。突击队员往往是有去无回,万死一生。”对于突击的概念,张富清老人有着自己的感悟。

对他而言,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不怕死。“我情愿牺牲,为全国的劳苦人民、为建立新中国牺牲,光荣,死也值得。”

壶梯山战役,便是张富清加入解放军后参加的首次较大战役。

1948年7月,胡宗南麾下的整编第36师向北攻击,兵锋直抵陕西澄城以北冯原镇、壶梯山地区,发现我军设伏,迅即就地转入防御,构筑了一座座暗堡。这一座座暗堡,随即成为他们负隅顽抗的依托。

暗堡中交错的火舌迅速增加着我军的伤亡,也将我军阻挡在胜利的前方。若是久攻不克,我军伏兵甚至可能面临被反包围的危险,情况万分危急。

张富清临危请命:“暗堡主体工事在地下,地上只露出一米来高,从上面用手榴弹炸不容易摧毁。我去炸掉它!”

在战友们的全力配合和火力掩护下,张富清在火线上腾挪躲闪,迅速向敌人的暗堡靠近。

突然,一枚燃烧弹在他身边炸开,但他没有退缩,多耽搁一秒,就会有更多战友倒下。张富清果断从侧面冲上暗堡,成功将其炸毁。而他,右手臂和胸部被燃烧弹烧伤,至今仍留有一片片疤痕。

为了革命胜利,张富清向死而生。这一仗,张富清坚定了初心,增强了敢打敢拼的信念;这一仗,张富清荣立师一等功,荣获师级战斗英雄称号。

不仅壶梯山战役,自1948年3月参军,8月入党,张富清在永丰、东马村、临皋等战斗中始终冲锋在前。特别是永丰战役中,张富清所在的西北野战军英勇奋战,取得胜利。张富清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有人问他,真的不怕死吗?

“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张富清说,“加入解放军,我就没怕过死。”朴素的话语,铿锵有力。

解放全中国,为全国人民谋幸福,在一次次的革命历练中,这些深深镌刻在这位年轻军人的心中,也深深影响着他日后每一次的关键抉择。

一次次历练,一次次成长,一次次感悟,一次次坚定——在渭南这片红色的革命沃土上,在保家卫国的每场战役中,张富清的使命和担当得以淬炼,忠诚和信仰得以坚定。

初心何在:

理解了“人民”二字,并且刻在心上,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为他的坚守

湖北来凤。张富清人生的第二个战场。

从部队到地方,从人民子弟兵到人民公仆,战场虽转变,但“人民”在他心中的分量始终未变。为人民服务,被他印在脑中,刻在心上,成为他的坚守。

时间拨回到1955年。

风华正茂的连职干部张富清从文化速成学校毕业后有多种选择:或留在大城市,开创未来;或回陕西老家,以尽孝道。

然而当组织找他谈话时,他当即决定响应党的号召,去鄂西山区最偏远、最困难的来凤县。“共产党员,要坚决听党的话,党说去哪里,就去哪里。”“那里苦,那里累,那里的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

又一次,在祖国建设的浪潮中,坚守初心的战斗英雄冲锋在前。“在部队打仗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苦?党叫去哪里就去哪里,党叫干啥就干啥!”张富清的豪言壮语,再次变成了他的实际行动。

当时的来凤县,还是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贫困地区。“谁不想到好一点的地方去?从内心说句实在话,我当时最想去的地方是老家汉中,但我没有说。因为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干部、共产党员、革命军人,我觉得自己应该服从组织的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前不久,面对记者的采访,张富清说出了自己当年简单而又真实的想法。

明知艰苦却毅然为之,这便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1959年年初,张富清又被上级派到来凤县出了名的穷地方——三胡区任副区长。为了帮助大伙提高粮食产量,作为包村驻队干部,张富清住进最困难、最贫穷的社员家里。群众家的柴房里、仓库中甚至牲口圈里,都有他过夜留宿的身影。

攻坚克难的决心,始终未变;

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未变。

在三胡区工作的日子里,张富清依旧是那个带头的党员。打仗,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生产,党员干部依旧率先垂范。白天,他和社员一起下地干农活;晚上,他给群众讲党的政策。等大家都睡了,他还在院子里打扫卫生……

张富清很快在三胡区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三胡区的粮食产量也在这样的干劲带动下,迅速攀升。三胡区当年就按时完成了为国家供粮、为百姓存粮的任务。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三胡区的粮食产量上去了,张富清又来到下一个地方。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每到一处,都能看到他带头苦干实干的身影……

无论走到哪儿,他始终放心不下的,是党的事业,是群众的生活。

20世纪70年代,张富清依旧扎根在来凤县的大山里。当时,县委提出社社通公路目标,年过半百的张富清主动提出到实施难度最大、基础条件最差的高洞管理区工作。

“那时候,我们百福司镇还是卯洞公社,而高洞村是全公社最偏远的管理区。那里山连着山,村民出行只能走羊肠小路,交易山货靠肩挑背扛运进运出。”百福司镇退休干部杨胜友回忆道。当年,张富清看到村里的情况,就决定“要攻克这个堡垒”。他一边领导社员生产,一边发动群众修路,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吃饭和运输公粮的问题。

为了修建进入高洞的路,张富清四处奔走、申请报批、借钱筹款,甚至带领大伙背着炸药炸开挡路的山石……最终,仅用了25天,7公里长的毛路便修成了。高洞村有了历史上第一条像样的路。

据曾和张富清在卯洞公社共事的百福司镇原党委书记董香彩回忆,张富清“身体并不好,但工作却特别认真”。

从粮食局到三胡区,到卯洞公社,再到外贸局、建设银行……一路奔走,那一行行脚印、一滴滴汗水,默默见证着张富清的一次次选择、一次次坚守。

而每次,他都是不讲价钱、毫不犹豫地来到“最需要的地方”。60余载,张富清把自己当成了武陵山的一分子,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甘苦与共。他用脚步丈量武陵山的宽广与厚重,也用真情打开与百姓沟通的心门,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979年夏,随着一纸调令,55岁的张富清要离开卯洞、离开大山,回县城任职。得知消息的群众,纷纷赶来送他。在山区工作20年,从最初的大伙不熟悉到最终的大伙舍不得,张富清早已和大山里的百姓打成一片。

2019年4月,在张富清来到来凤64年后,来凤县正式宣布全县整体脱贫。对于张富清来说,这应该是人生第二战场上的一份重大捷报。

今天,包括来凤县在内,在这片由他和战友们共同守护而来的新中国的土地上,每一天都焕发着新的生机。这一切,对于他们而言,或许就是最高的荣誉、最好的安慰。

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什么是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张富清的一次次选择,便是答案。

初心何往:

岗位上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

张富清的心里,总有群众,而对他自己,却考虑得少之又少。

“对党忠诚,就是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不能搞变通。”张富清这样要求自己和家人。“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也是他给全家立下的规矩。

1961年,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机关精减人员。

彼时,张富清任三胡区副区长,妻子孙玉兰在三胡区供销社上班。为了顺利推动人员精减工作,他率先动员妻子放弃“铁饭碗”。因为,只有妻子“下岗”了,他才好做别人的工作。然而,自己一家6口人的生活却艰难起来。

那些年,张富清每月的工资,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除了患病的大女儿,其他三个孩子放了学就去拣煤块、拾柴火、背石头、打辣椒。

小儿子张健全对童年最深的记忆,就是饥饿。“每次快开饭前,我们四个孩子都围着灶台看。眼巴巴地盯着,看着哪个碗里的饭多就争着拿。而母亲,每次做饭,抓上一把米肯定会漏回去一点,生怕口粮吃不到月底。”张健全说。

为了贴补家用,孙玉兰当保姆、捡柴火、学缝纫、打零工,含辛茹苦。孩子们也勤工俭学,为家庭减轻负担。

对心爱的妻子如此,对疼爱的孩子也是如此。

“父亲有言在先,他只供我们读书,其他都只能靠自己的本事,他没有力量给我们找工作,更不会给我们想办法。”张健全说。

张富清对孩子不打不骂、不说重话,但他的以身作则,就是原则,他的言传身教,就是父爱。他对党的忠诚,体现在他对工作的认真尽职,对名利的淡然处之。一路走来,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这一切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今天,这个家的家风依然。

他的4个孩子,除大女儿因伤致残外,其他3个都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学,当上了干部或职工,没有一个沾过父亲的光,没有一个在他任职过的单位工作。

不过,张富清的每名子女都传承着父亲对工作认真尽责的态度,传承着父亲磊落坦荡的性情,传承着父亲对名利淡然处之的洒脱,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演绎着精彩。

初心永驻:

他心里装的始终是国家,是人民,即便到老,矢志不改

与精神世界的富足相比,老英雄张富清的物质生活甚至有些清苦。

他的家就在来凤县城的建行家属院,5层高的单位宿舍楼已经破旧不堪,水泥墙的缝隙里长着青苔,墙面青白相间。

张富清的家,在整栋楼里是最好认的——只有他们家的窗户还是朴素的旧木窗。在张富清家的客厅里,沙发表皮磨损严重,茶几缺角,零散的几个柜子并不成套,墙面也略显斑驳。

“吃的住的已经很好了,我没什么别的要求了。”张富清说。轻描淡写的话语中透着发自内心的满足。

因为他有着始终不变的参考坐标——那些并肩作战最终逝去的战友们。“我现在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好,我很满足。比起牺牲的战友,他们连向党提要求的机会都没有……”提及这些,张富清声音颤抖,泪水溢满眼眶。

这也是他深藏功名60余载的原因。“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好多都不在了,他们的功劳、贡献都比我大,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真正为党和人民立下大功的人。比起牺牲的战友来,我有什么功劳啊?!我有什么资格拿出这些军功章显摆啊?!”每次念及牺牲的战友,抑制不住的思念,总会令他泪如雨下。

这个始终不变的坐标,让张富清的初心,多了对逝者的铭记,也让他对这个战友们抛头颅、洒热血换回来的新世界倍加珍惜与满足。

理解了这些,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兵,为何愿意深埋战功60余载,甘愿只做建设祖国的一颗螺丝钉。

即便到老,他想的仍然是国家,仍然是人民。他心里装着的,永远是那份诚挚的信仰。

去年,张富清做眼部手术。身为离休干部,原本可以选好一点的晶体,但他听说同病房的农民病友用的是3000元的晶体,坚持要用同款:“我已经离休了,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了,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88岁那年,张富清左腿截肢,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他要求装上假肢。假肢磨损着新生长的肌肉,经常一走就疼出一身汗。然而老人咬着牙坚持锻炼,硬是顽强地站了起来。

退休多年,他依然坚持学习,每天读书看报,身体允许时便会参加党员主题活动……

越是走进老英雄平淡的生活,越能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炽热的情怀。张富清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

来凤县委巡察办主任邱克权在了解张富清的事迹后,自愿承担起挖掘梳理张富清事迹的工作。而与老人接触越多,他越对“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有着更深的理解。

国是千万家,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心里装着的,往往是一个“大家”。张富清的一生,物质需求并不高,家中的一切都是旧的,充满了岁月的味道。但有一样东西始终崭新,随着岁月流转熠熠生辉,那便是“为公之心”。

在他的身上,“纯净”二字最是清晰。纯净的心、纯净的笑。透过他,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伟岸的形象——

71年党龄,他始终胸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葆有对党的无限忠诚;

95年人生,他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走过的路,更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

他的前半生,饥饿、战火、硝烟、泥泞、病痛,映衬了一个坚定前行的优秀共产党员的身影;

他的后半生,坚毅、乐观、勇敢、吃苦、爱民,诠释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始终不变的初心。

(责编:谢倩、闫妍)

相关资讯

  • 14

    2024. 1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是经教育部(教发函〔2006〕81号)批准,将西南财经大学的涪江校区进行整体置换,并完整继承了原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的全部师资和管理队伍、办学理念、图书资料、教学设备、校园建筑及生活设施等而设立的独立学院。在中国校友会最新排名中,学校位列中国独立学院第15名,中国财经类独立学院第2名。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办学特色独立学院”、“亚太区最具发展潜力品牌院校”、“中...
  • 14

    2024. 10

    绵阳科技城新区天府实验幼儿园(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附属幼儿园)招聘公告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绵阳科技城新区天府实验幼儿园面向社会招聘部分岗位,现公告如下:一、幼儿园简介绵阳科技城新区天府实验幼儿园(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附属幼儿园),是绵阳科技城新区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联办的一所公立幼儿园。校园设计新颖,环境优美,占地面积约8300平米,配备12间幼儿活动室,设有中庭下沉式绘本剧场、感统室、科探室、大型建构区等7个功能室,还建有“林影逐梦”生态活动区、大型树屋探险游乐区、沙...
  • 30

    2024.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第三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
  • 11

    2023. 10

图说天府
> 更多
最新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