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大学合并热潮。许多原来各具特色的学校不见了,合并成了一些超级大学,正如人们说的:长春在吉林大学里。即吉林大学合并了长春的各所大学,好像吉林大学比长春市还大了。
这种合并有些什么好处呢?
先从学术的角度看,应该是有好处的。当今世界讲究学科交叉、知识融合。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在交叉领域做文章。合并有利于学术融合交叉。因为合并打破了两所不同大学之间的隔阂和篱笆,使交流更加容易和方便。
再从学生角度看,也应该有好处。学校大了,专业多了,可以开设的课程也多了,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各学院学分互认,也有利于学生调换专业。同时,校友规模也更大了。
从教师角度看,有利于学术交叉、联合攻关,一些小的专业在原来学校没有高级职称评审权,合并后有了,故有利于教师职称晋升,以前无硕、博学士授予权合并后有了,故有利于教师在职攻读学位。以前单位小,容易受上司压迫,现在单位大,容易一走了之。总之,对教师而言,池子大了,鱼儿总是要舒服些。
从管理层角度看,效果各不一样,有的人升了,有的人降了,有的人权大了,有的人权小了。和任何组织的合并、调整一样,伴随的总是权、责、利的大调整。
从学校品牌角度看,不同的学校效果很不一样,有的学校师生因为“傍了大款”,品牌大升值,如一些和著名大学合并的学校。但对于这些著名大学原来的师生而言,犹如一锅浓汤掺了几大瓢水,汤名字没变,味却淡了!还有的学校因为强强联合后,在全国的总排名因联合之后而大幅度上升。如四川大学,原来老川大在全国排名应该在30名左右,但和成都科大、川医三校强强联合,其排名一下窜到十名左右,因为他是在老锅里又加了两瓢浓汤,别人却加的是几瓢水,相比之下,他的味儿当然更浓了!
有这么多好处,为啥还遭许多非议呢?
一是任何合并之初,总有些混乱。不同的大学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合并前几年的痛苦和磨难是难以避免的,这过程中有人骂娘很正常,如果无人吭声那才奇怪。
二是任何组织大调整总有一些部门人员利益受损,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这次合并当然是失败的。因此判断合并成功与否,要看你是从什么角度看问题,是从长远的、整体的,国家教育事业的角度看,还是从眼前的、局部的、个别单位和个人的角度看。
例如:
被合并了的学校,失去了原校名的学校,不同的人反映不同。在校的师生因为今天用的品牌更响亮了,一般应该比较高兴。而毕业的校友却有一种“娘改嫁了”的感觉,要自己也改从后爹的姓,心中不是滋味,尤其是当后爹的亲子女在场的时候。仍坚持老爹的姓,今后报起家门来人家不知所云,还要解释一番,好像自己不是正牌大学生一样。
因此,我认为合并成太大的大学真正的坏处只有一个:就是对校友体系的破坏。人类的天性是要划分为许多“圈子”。校友圈子是当今社会最主要的人脉关系,对人的事业、生活都有重大影响。但同是大学,有的校友圈子作用显著,有的却形同虚设,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大小,二是专业。
所谓大小是指学校的大小,学校太大,校友圈子反而太松散,学校小一些,校友圈子会更为紧密。但学校太小了又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坏处,因此我认为每年的毕业生有3000人左右;学校在校生1万人左右是最佳校友圈子的最佳办学规模。因为人太多,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反而认不完,就失去了认识的兴趣和动力,圈子容易散。如果人太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太小,也不利于学生。
因为这样的规模,学校就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搭建一个完善的专业群,完成大学的全面培养任务,同时,毕业生也足够多,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如一个省),可以产生相当的影响力。但如果学校太大,达几万人之巨,学生就不会把其他专业或院系的同学当同学看待,形成校友间的所谓“专业隔阂”,反而缩小了校友的规模和影响力。
所谓专业是指如果一个学校的专业学科大类互相交叉支撑,这个学校的校友圈子会更加紧密一些。如北邮、中戏、西财大等这些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由于事业上往来比较多,因此一般抱团比较紧。而一些专业上联系不多的大学,尤其是一些隔行如隔山的理工科大学,校友圈子就比较松散。
因此,专业性比较突出的大学给其学生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其校友关系密切,对学生一生的事业有巨大的支撑,如果这类的大学规模已较大了,再合并就是弊大于利了。
同样道理,大学之间是否该合并,还是一看大小,二看专业。所谓一看大小是指太小的学校尽管在某一专业上办得好,但从长远发展看、从办学成本看、从竞争优势看,还是合并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校为好,我认为合并后的规模也不宜太大,因为合并的目的无非是有利于专业的交叉融合,对科研和学生发展有好处;有利于规模效益节省管理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但规模太大并不是专业交叉融合之必需,反而会导致管理混乱、成本上升,以至于竞争力下降。所以一味反对合并是片面的,盲目追求规模的合并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