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特邀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的刘晓峰教授,莅临成都校区(东区)学术报告厅围绕“二十四节气与中国文化”这一主题,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高水准的学术讲座。
刘晓峰教授讲座现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宛如一座底蕴深厚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其中,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凝聚着先辈们在漫长岁月里的劳动智慧,是农耕文明积累的珍贵财富。刘晓峰在讲座中从历史的渊源开始,详细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这是古人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的智慧结晶,他们科学地将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划分。同时刘晓峰借助古籍记载资料与考古发现,为大家清晰地勾勒出二十四节气从早期简单的天文观测,逐步发展成为一套完备时间体系的演变脉络。
二十四节气的生成结构与《周易》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化过程相似。古人以阴阳相生思想将一年分为四时八节,细化为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古代时空一体化观念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二十四节气不只是古代农业社会产物,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对话的哲学结晶。其蕴含着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天人合一”理念贯穿始终。每个节气对应独特自然和物候变化,反映自然规律,是中国人认识世界、感悟生命的独特视角。同时,节气为诗词歌赋、传统绘画等提供丰富灵感,如“清明时节雨纷纷”等诗句,展现了节气与文学艺术的紧密结合。而古人对节气的命名及对物候变化的总结方法,对现代科学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学们认真做笔记
讲座结束后,现场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听众们踊跃提问,就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节气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不同地区节气习俗差异等问题与刘晓峰展开交流。刘晓峰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问题,鼓励大家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此次学术讲座的成功举办,让师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不仅拓宽了学子们的知识视野,更点燃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热情。相信在未来,二十四节气文化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不断传承与创新,持续散发独特的魅力。
团委宣传部:方菲
摄影:杨鸿、黄佳渺
初审:罗丽萍
复审:白洛栖
终审:蒲虹宇
2025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