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已步入了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时代。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要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着手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教育信息的交互、共享、开放、协作、高效,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智慧化翻转课堂,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我校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智慧化翻转课堂,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目标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我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二、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的专题学习工作,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组织学习《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二)定期举办系列培训讲座(每学期至少1~2次),邀请教育界专家解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培训对象为全体教职工和管理人员;
(三)学校每学期对教职员工进行信息化能力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个人和部门绩效考核;
(四)教职员工定期参加信息化校园的培训,增强信息化应用的意识,掌握相关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能力;
(五)教职员工定期参加信息化规章制度的培训,提高信息系统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保密意识;
(六)教职员工定期参加部门之间信息化应用交流活动,增强全校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识与能力。
三、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信息服务、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系统和数字安防系统。
(一)校园网络
建设实用、高速、稳定可靠以及安全可控的校园有线和无线网络,为学校的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职业训练、学校管理和网络文化生活等校园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提供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网络支撑环境。
(二)数据中心
建设安全、节能、高效的机房环境,构建高性能、高可用性、高安全性的网络系统、主机(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数据备份和容灾系统、数据库系统等,为信息服务和信息化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网络信息服务
提供包括域名解析服务(DNS)、电子邮件服务(E-mail)、网站服务(WWW)、文件传输服务(FTP)、微信公众号、即时通信服务(IM)、视频点播服务(VOD)、网站/信息搜索服务等。
(四)多媒体教室升级
升级音视频系统、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控制系统等软硬件设备,已有的演示型多媒体教室逐步升级为交互型多媒体教室。通过配置交互式教学系统,支持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教学,以及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
(五)仿真实训系统
建设由数学模型及计算机系统、设备实物组成的仿真实训系统。支持安全、经济、离线的操作技能培训、技能考核和鉴定等功能的综合实训教学平台。
(六)数字安防系统
以校园网为传输平台,建设基于IP协议,实现对校园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控制、消防报警、紧急呼叫报警、紧急广播系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校园安全防范系统,同时与当地公安部门的安全防范系统联网。
四、提升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提升校级领导的信息化相关能力与素养,校级领导通过对信息化工作施加影响力,让信息化建设满足本校的需要,促进信息化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支持学校的教学创新和管理改革,包含以下方面:
1.信息化价值的认知能力:了解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意义,理解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的价值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确定本校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
2.信息化工作的调控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依据建设目标和规划,综合协调学校各个部门、统筹规划、统一步调,有条不紊地掌控技术系统、组织保障体系和师生员工信息化能力的均衡发展;
3.信息化绩效的评估能力:能够在实施过程的每个阶段,审定效果评估意见,做出下一步工作方向的决策。
(二)构建信息化组织机构
组建高效的信息化组织机构,以适应信息化引发的学校教学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等带来的变革需要,保障相应规定的实施。信息化组织机构由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办公室组成,其主要职责如下:
1.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信息化的有关政策、制度和规划,研究决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实施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全校信息化工作;
2.信息化办公室:是信息化常设工作机构,负责制订规划和标准,监控规划的执行,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评价实施效果,协调校内部门与校外机构之间的关系;
(三)信息化政策与规范
1.信息化战略规划:是学校各方面对目标、内涵、功能和建设计划达成的共识,是信息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2.信息化管理与激励政策:制定相应的信息化激励政策,鼓励教职员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3.信息化管理规章:指信息化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内容包括新建项目报批与验收、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校园网络信息服务登记管理、数据中心管理、多媒体教室管理、实训仿真环境管理、校园电视与广播管理、校园安防系统管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部门人员信息能力培训等。
(四)信息化人力资源
信息化人力资源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持续的应用和培训,达到如下信息化能力: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五、增强信息技术在校园服务中的应用
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应遵循应用驱动的原则,围绕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在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数字化服务。
(一)教学应用服务
指支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服务。日常教学包括面向专业知识学习的教学,面向技能培养的项目化教学、实习实训教学等,如天府云平台;
(二)科研应用服务
指支持科研和教研活动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如智能体侧、智能康养等;
(三)管理应用服务
指支持各类管理活动的数字化服务,主要包括学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设备资产管理、校务办公等,如OA办公系统、天府info等;
(四)文化生活应用服务
指支持校园文化生活的数字化服务,如校园社区、智慧电表、一卡通等;
(五)公共服务
指为学生和师生员工提供公共数字化服务,如电子邮件、数字图书服务、在线课程等;
六、前瞻-研究前沿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成立前瞻性研究小组,针对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契合点,确保我校信息技术应用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大数据技术
基于大数据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预判,其中最重要的是由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大数据。既包括学生线下的学习过程及行为数据、作业练习和考试成绩数据等个体数据,也包括E-Learning和移动学习等学习形式的过程数据、设备状态数据、运维日志与用户日志数据等设备数据。通过整合分析多种形式的教育大数据,挖掘其规律及发展趋势。
(二)虚拟现实(VR+AR)
传统教学方式总是让学生昏昏入睡、全无兴趣,基于VR的人机交互技术就很好解决单向教学的困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活跃,增加了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互动。虚拟现实教学系统能够结合学科知识建造虚拟环境,还可以将学科原理用三维仿真模拟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仿真场景来诠释学科知识更加具体直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与虚拟场景进行互动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高校的教学方式。
(三)人工智能
重点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以下方面:
1.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学生课堂表情,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兴趣和集中度呢。如情绪识别引擎FaceThink就是智能情绪识别在教育上的应用。
2.基于人工智能的选班排课系统,传统的排课选科很难精准,对学生的志愿满足度不高,以人工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排课效率低下。如科大讯飞推出的选班排课系统,教务部门只要输入学生信息,输入排课规则就可以在三分钟完成自动排课。
3.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健康状况管理,如正在进行的智能体侧项目,可完成立定跳远、引体向上、身高体重和长跑等项目的智能化测量。
4.基于人工智能的审阅系统,可将教师从繁复的作业批改、试卷审阅等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省时间和精力,如极智批改、一起作业等。
六、实施阶段
(一)规划与设计(2019年6月~2019年12月)
信息化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应对其中的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确定建设目标,选择和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和路径,提出组织体系和业务模式的改进建议,制订技术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建设内容。
(二)建设与部署(2020年1月~2020年8月)
建设主体、技术系统部署、系统集成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
(三)应用与推广(2020年9月~2021年12月)
利用已经构建的技术系统和信息化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师生的职业信息素养和职业技能,优化学校的管理流程,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深化和拓展信息化应用层次和范围。
(四)管理与维护(2020年9月~持续)
针对已经构建的技术系统进行管理维护,确保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满足各类用户日常应用的需求
七、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为加强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学校领导小组为主导,信息化建设小组为指导,特色专业建设团队为实施的规范的管理组织。设立了专门的管理人员与管理机构进行制度的制定与管理,负责协调学校院系各部门的制度制定和执行。设立独立于教务处之外的信息化建设小组,负责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监督,坚持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负责提出系统需求、制订信息化政策、推进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化建设小组同时负责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的监控和评价,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各个阶段提供持续跟踪服务,并将获取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反馈至相关部门。信息化领导小组具体组成如下:信息化带头人:负责信息化工作的专职校级领导,主要负责明确学校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领导制订数字校园规划和标准,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体制改革。专业顾问:由校外行业专家组成,主要提供行业领域的发展方向与最新行业需求,并为小组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信息化建设小组由组长总体负责,分设三个副组长。三个副组长带领三个不同的团队完成制订数字校园规划和标准,监控规划的执行,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评价实施效果,协调校内部门与校外机构之间的关系等工作任务。
学校成立贯彻落实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领导小组,统筹和部署各项工作的开展。
组 长:蒲果泉、周 敏
副组长:黄纯国
成 员:孟 虹、廖 强、马常松、张之明、黄 琳、管 勇、钟 成、袁 勋、姚一永、黄 庆
领导小组下设各专项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推动信息化建设等工作。
(二)经费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各项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监管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配套措施,完善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经费监管,优先发展学校财政体制和投入机制基本建立,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和管理支撑。在师资建设、科研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按照学校相关政策和制度,实行专项经费申报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三)制度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