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大学数学网络教学模式分析

范爱华
2020-11-26

《内蒙古科技》2020年第10期,ISSN:1007-6928

 

摘要:网络教育的三大基础为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目前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各类教育软件的涌现,软硬件的限制正在逐渐淡化,网络教育资源本身的提升成为关键——在时空分离、面对面互动缺失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如何设计网络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是大学教育领域的迫切课题。本文将讨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数学网络教育的困境、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以及对教师授课方式转变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数学 网络教学 模式分析

一、互联网环境下大学数学教育的困境及思考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不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境

根据一些学者的调查,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网络课程,还仅仅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学生在上网学习时,往往需要长时间面对抽象的文字讲义或视频中教师一成不变的姿势,很容易产生疲劳厌倦,在没有课堂监督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这是因为学习的情境发生了变化,从课堂变为网络,教师如何在时空分离、面对面互动缺失的网络情境下,激发学生的专注度和自主性,如何根据网络学习情境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这是在网络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2、大学数学的学科性质,导致不能完全采用碎片化网络教学模式

目前在国内网络教育中,碎片化的课程设计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模式。早在1993年,美国学者在化学教学中提出60秒课程模式,将知识的概念、解释和举例浓缩到极短时间内传授,国内研究者也在积极探讨“微课”模式的可行性,认为“它时间短,内容少,可以在点滴的时间碎片中用于学习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掌握一项技能。”然而,大学数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的学科,这也意味着其课程内容是高度结构化的,体现为逻辑推演上的环环相扣和知识深度上的层层递进,因此,大学数学不能完全照搬流行的碎片化模式,需要结合大学数学自身特质,探索其独特的课程设计方案。

二、大学数学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

1、基于逻辑链的线性化设计方案

大学数学的纸质教材,常常以一个整体化的知识模块为基础单元。例如《大学数学(微积分)》教材的第一章,讲解了函数、极限与连续,其中包含若干知识点和逻辑链,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模块。教师在一堂课中完成对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的传授,需要较长的授课时间和学生持续的专注度,这在学生独自上网学习时难以实现的。

学生在网络情境下学习,能够保持专注度的时间比传统课堂要短得多。有研究者根据690万条短视频的观看统计记录得出,观看者的注意力一般能维持6分钟,脑科学研究也提出了注意力10分钟法则,这就意味着10分钟以内的教学内容,是适合网络观看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大学数学网络课程时,不能完全照搬传统教材方案,需要对整体化的知识模块进行拆解,研发适应10分钟以内容量的知识单元。

目前许多人文社会学科为适应上述规律,采取了碎片化教学模式。然而,数学教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不同,数学作为一门强逻辑性学科,任何一环逻辑的缺失,都会导致学习过程无法继续推进,而学生一旦把握了相关逻辑链条,就能使学习过程向前推进一步,可见大学数学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单元为逻辑链。教师在设计大学数学网络课程时,不必完全遵照传统教材的设计,而可以将教学内容拆分为若干条逻辑链,围绕一条相对完整的逻辑链为知识单元,这样有利于将单个的教学内容浓缩在10分钟以内,帮助学生以在高专注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

在此基础上,教师将若干基于逻辑链构建的知识单元,按照数学逻辑的层层推演,组织为线性化的课程系列,帮助学生按部就班、层层递进地完成学习。这种基于逻辑链的线性化设计方案,能够兼顾学习者有限的专注力,和数学本身的强逻辑特质。

2、清晰的任务模式和反馈系统

如上所述,大学数学是一门强逻辑、结构化的学科,而学生在互联网的自由的情境中如果缺乏导航系统,面对这种复杂艰深的知识,会感到无所适从,降低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除了要优化教学资源本身外,还应该建立清晰的任务模式和反馈系统,保证学生能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

在设计课程时建立清晰的任务模式,如提供课程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自己目前的知识层次、课程单元数、总学时数、学习目标等,并且需要软件配合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导航,这样能够为学生建立清晰的任务模式,建立攻克难关的信心和愉悦。

在学生完成学习后,需要通过反馈系统及时回顾学习成果。例如,教师建立题库,定时定量进行测试,学生完成测试后,不仅仅需要了解答题的对错,也需要与教师和同学讨论。因此在教学软件平台上,应该开放题库区和讨论区,教师也需要制定定期的网络答疑时间,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反馈。

三、关于教师授课方式转变的建议

1、 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

研究者将网络教学的形式分为三代,第一代为教师在网络上单向地发布教学资料,第二代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网上练习测试、电子邮件交流、电子公告栏等师生互动系统,第三代在此基础上采用了视频直播会议形式。目前国内大多数大学网络课程仍停留在第一二代,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时空间隔,学生的疑难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因此建议利用视频直播会议等网络技术,强化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渠道,教师每周开设视频直播时间,帮助学生梳理教学资料、面对面答疑解惑。

2、教务教学管理从纸质转变为移动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许多教育软件都能够实现自动生成课表、规划学习任务、申报课程、线上审批、发布通知等功能,在过去只能用纸质方式管理这些教务,大量占用了教师的精力。如今将教务管理从纸质转为移动后,能够让学习活动更加个性化,教育的适应性大大加强。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教育软件的进一步升级,相信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资源,建立更加灵活的协作学习情境。

3、开展网络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转变观念

网络教育时代的到来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新的技术要求新的教育理念。目前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时代,这导致教育资源的开发速度,落后于软硬件的发展速度。教育部门需要组织技术培训,帮助教师理解网络时代的教育模式,转变观念,与新技术接轨,这样能充分释放教育端口的活力,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01):55-59+77.

[2]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01):55-59+77.

[3 ]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6):24-32.

[4]何善亮.注意力曲线的内涵及其教学意蕴[J].教育科学研究,2017(0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