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与教育)》2020年第36期,ISSN 1673-7164
【摘要】作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云教学的开展为紧急状态下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云教学”在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容性等优势的同时也剥除了线下教学的体验感和沉浸感。毫无变通的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直接应用到云教学中无法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全部效用,需要结合网络技术、平台、社群的时代特点,从教育的要素出发探索云教学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云教学 信息化教学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共情原理驱动下《国际商法》的课程教学理念由狩猎场理论延伸出来,以“学生中心”为导向,将教师由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变为学习内容架构者、课堂管理者、方法引导者和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图1),逐步优化信息化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从而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实现。
教师在云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国际商法》是法学与经济学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商法的起源、法律制度、国际商事争端的解决等内容,完善知识谱系、形成法律思维,从而解决现实法律问题,并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自己的见解。《国际商法》课程以“结果为导向、知识点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从宏观架构到微观设计将《国际商法》每个章节课程按照静态资源、动态交互、数据索引三个维度进行路径优化,完成授课方式由内容灌输向扁平化无焦点分布式提取转变、传播路径由传统的单项传导向多向互动转变、评价体系由课程中心向多维立体转变(图2)。
共情原理驱动下云教学实践的优化路径
一、 课程设计:多元静态资源
优化课程设计,对学习目标、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解构、细化和重组,组建可视化、碎片化、精准化的教学资源库,完成授课方式由内容灌输向扁平化无焦点分布式提取转变。
(一)精细资源建设,完善活页式学习资源库
依据课堂知识、技能、多元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在《国际商法》教学大纲编写和教案设计时将云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各要素之中,按照“章-节-点”配置电子教材、教案或授课PPT、授课视频、线上作业、研讨课题、案例解析、拓展阅读等七项静态资源(图3-4)。
云教学静态资源7项分类
云教学静态资源展示
(二)精心优化课程,构建课程教学资源清单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平衡平台自修和实践练习两者比例。明确备注教学视频信息(来源、时长、对应知识点)、电子参考书信息及阅读范围、章节测试(类型、数量、时长)、共享资源链接、线下作业、任务点数量及预计时长等内容,构建课程教学资源清单。
(三)精准教学管理,形成学生学习任务清单
为保证在线学习的效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向学生发放教学安排和自主学习任务单(图5),告知学生每周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方法建议、学习任务及达标要求等,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并掌握各种商事纠纷的处理方法,从而全面掌握国际商法的基本原理及运用。
(四)精确课程思政,推送嵌入式思政素材
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结合国际商法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德育元素,精确推送思政资源素材。通过法律关系梳理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面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能够依据事实和逻辑做出理性的思考;全面展现和准确反映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引领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和大国自信。
云教学资源清单及教学安排设计
二、教学方法:多样动态交互
为了解云教学的全面图景,笔者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云教学评价反馈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相较授课视频、电子书等教学形式而言,学生更愿意接受直播讲解等互动教学模式(图6)。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线上教学受制于设备和环境,剥离了教学沉浸感。
学生对于云教学评价反馈调研情况
在此背景下,为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交流的多样性,课程依托线上学习平台,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设置七类教学互动形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课堂测验、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知识游戏、思维导图、问卷反馈(图7-9)。多维互动形式运用启发式、讨论、发现和研究等联动式教学手段,将线上云教学场景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定点参与转向全程沉浸,实现传播路径由传统的单项传导向多向互动转变。
以模拟法庭为例,通过情景再现来训练和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其采用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扮演当事人、法官、律师等不同角色对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梳理,围绕争议焦点进行辩驳问难,完成场景模拟、组内自评、组内互评、过程记录及结果提交等线上任务,弥合理论教学与现实案例之间的鸿沟。
云教学动态交互7项分类
云教学动态交互展示:在线讨论
三、评价指标:多维据索引
云教学平台学生学情统计情况
网络平台的优化为师生线上充分互动和数据监测提供了可能。《国际商法》课程通过“云端”实时、客观采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数据,并将测量结果作为教学活动各环节的重要指引(图10),实现评价体系由课程中心向多维立体转变。
(一)多维检测,注重过程监管
相对以考试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而言,《国际商法》课程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监管。评价指标将平时成绩细分为课堂考勤(访问数、签到)、资源学习(视频音频、直播、材料阅读)、课后作业、章节测验、互动交流(小组讨论、PB、问卷、答题、线下互动)五项内容,以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为核心,借助平台完成学习成果统计和学习痕迹追踪。
《国际商法》考核方式及比例分配
(二)精准画像,掌握教情学情
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云教学平台的数据收集并进行分析挖掘,运用教学过程记录(图11)、问卷调查、行为学观察、学生课堂数据画像等指标形成学生反馈量化样表,分析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拓展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等评测结果,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情并根据学生特色快速响应,实时调整后续教学内容、策略与节奏。
(三)分类督导,解决个性需求
多维检测、精准画像的结果为分类督导前提条件。教师能够在横向群体维度分析某个一学生在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情况,在纵向时间维度可以了解该学生对每个章节学习时间分配、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习惯和兴趣所在,以便形成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行为图谱,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督导。
综上所述,《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在共情原理的驱动下,以“学生中心”导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为发展信息化教学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提供崭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