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导刊》2020年第29期,ISSN:1674-6813
摘要:在高校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具有主体多维、内容多元、过程交互、方式多样等特点,面对新模式、新技术、和新行为规范,以往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多元性、用户性、跨界性等互联网思维为思政教育工作开拓了新视野。本文从思政教育的主体、内容、表现形式、保障机制多个维度精准对接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素,探讨互联网思维融合思政教育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 思政教育 互联网思维 用户中心 共情能力
中文图书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科技的更新迭代和互联网、智能设备等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学生的认知方式、人际关系、思维模式,也在不断重塑思政教育传授路径、表现形式,教和学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的要求,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信息化时代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治理方式变革。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随着互联网和各类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其环境的开放性、主体的交互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方法的便捷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视角。
一、当代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现状
一般而言,互联网(Internet)其被释义为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平台。WIFI、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时间的概念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使它成为一个无国界的自由王国。[1]以2019年6月为截点,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6年6月年高9.5个百分点。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7.9小时。互联网群体中,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9.7%。[2]信息接入和呈现的方式更加复杂和多元,相继出现了博客、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多种网络传播平台,其中微博月活跃量高达10.825亿,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互联网思维”在2011年由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在探讨企业未来发展问题时首次提出。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将其分成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的创新四个核心观点。陈光锋在专著《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中将互联网思维分为了流量思维、产品思维、简约思维、整合思维等十二大类。[3]学者董大海在《互联网思维是什么》一文中以“互联网思维”作为关键词搜集访谈记录、媒体评论、企业家演讲记录等文本资料,运用分析工具将44个概念要素归纳总结成“产品、社群、生态”三维模型。(表1)学者黄静认为用户至上的是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思维,更为凸显的是简约极致的服务,从而达到快捷便利、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学者覃优军通过挖掘互联网思维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完善和改变思政教育的理念、方式、内容等方面提出改革路径。[4]以上述为代表学术研究大多将互联网作为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现实背景,或强调互联网作为技术工具与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简单嫁接,没能从思政教育的对象、内容、环境等要素出发,将互联网思维呈现出颠覆性创新、开放中参与、主体性体验等特点与思政教育的难点与痛点相对应。
用户性、跨界性、平台性作为互联网思维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属性,与现代化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最为契合。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中的各个特征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重叠性,即各特征并不是绝对相互排斥和对立。各元素不之间不是对立和分散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而是将互联网思维抽象出的“用户、跨界、平台、数据、互动、共情”等元素融入和渗透至思政教育的路径方法之中,对促进学生民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1互联网思维及子集元素
互联网思维 |
包含子集元素 |
用户思维 |
参与、民主、社交、用户中心 |
跨界思维 |
共享、开放、连接、交互 |
多元思维 |
交互、扁平化 |
平台思维 |
协同、开放、共享、共赢、大数据 |
其他 |
简洁、创新、极致、流量、迭代、反馈 |
用户思维以“用户需求导向”为核心,“参与”“民主”“社交”“用户中心”等元素是用户思维在不同侧面的呈现。10向“用户思维”转型意味着思政教育以“学生中心”导向和学生需求出发,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亲身实践。
跨界思维的本质是资源共享,在两个或者多个领域中寻求切入点,创造1+1大于2的双赢价值。跨界思维在校企合作、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产学研用深度链条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运用跨界思维,打造全方位、无边界的教育理念,颠覆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5]
平台思维倡导“共享”“共情”“共赢”,其精髓在于通过精准匹配多元市场中的用户需求,转换视角,整合资源,为所有参与者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倍增效应。运用平台思维共享教育资源,打造精准需求对接、资源优化配置、多方主体互动的互联网思政教育生态圈。
三、互联网思维融合思政教育的改革进路
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转换视角、放低姿态,通过延伸思政教育的和空间、开拓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打造“主体性、可视性、融合性、开放性”的思政教育新理念。
(一)搭建多维载体,建立良性互动的思政教育平台
运用新媒体搭建“服务、引导、宣传”为核心的多维思政教育平台。高校可以借助网站、论坛、邮件、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账号、直播平台等互联网媒介,以动画、声像、图表等多媒体形式,根据学生关注焦点、学习习惯,推送相关思想政治内容,缩短传播路径,扩大学生群众基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线上和线下互动,开展文体竞赛、培训学习、心得交流、创新成果展示等多种活动,从思想和知识内容以外,增加思政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服务性,提升共情能力,充实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内容。例如,在报道精准扶贫时,电子科技大学以“‘电子土豆大学’,来了!”作为题目,报道学校后勤保障部门设置农副产品特色土豆菜肴窗口,为脱贫攻贡献力量,被《中国青年网》《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发,在向公众宣传校园文化的的同时也传达了国家政策,弘扬满满的正能量,引起了师生的共鸣。
(二)思政精准画像,转换视角营造多向互动教育氛围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学校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由于思政教育本身的内化性和隐形性,教育的成果性和精准性很难通过教学指标进行衡量。电子科技大学利用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优势,通过“大数据画像”,精准定位失联学生、抑郁易感学生、宿舍“过宅族”等特殊学生个人或群体,实施定制式教育引导策略,[6]为定制个性化思政精准教育开拓了思路。高校可以利用数据算法构建学生在人格、心理、人生观、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思政教育画像”模型并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结合学生生长的环境和时代背景,通过学生行为轨迹将隐性问题显性化,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完善舆论制度,建立网络不良信息风险防控体系
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是顺利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健康的网络正能量的宣传,构建一个充满阳光、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7]互联网的广泛参与性、快速传播性为网络欺诈、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与蔓延的空间,8坚持正确的思政教育舆论导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增强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和掌控能力,预防舆论宣传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再次,组建高校网络信息预警系统。设立舆情反馈、舆情判定、舆情响应、问题处理等工作体制。最后,逐渐形成反应敏锐地高校网络舆情追踪体制、监管和检测体制、迅速处置体制,加强防备与解决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
面对学生工作的网络化和教育要求的现代化,互联网思维融合下的思政教育通过搭建多维载体,建立良性互动的思政教育平台;完善舆论制度,建立网络不良信息风险防控体系。多层次、多视角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思维融合互动进程中的结合点,全渠道、全阶段、个性化地推进思政教育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马雨蒙.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07.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3. 陈光锋.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36-37.
4. 覃优军.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启示[J].黑河学刊,2019(2):127-12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助力学生[EB/OL].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11/201605/t20160503_241703.html.
6. 蔡泉水.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南昌大学,2016:170-171.
7. 杨丽君.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狂欢”——以翟天临“学术门”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9):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