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与教育)》2020年第36期,ISSN 1673-7164
摘要:作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云教学”在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容性等优势的同时也剥除了线下教学的体验感和沉浸感。毫无变通的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直接应用到云教学中无法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全部效用。本文以“学生中心”导向和学生需求出发,将共情原理中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与云教学中的内容、方式、反馈要素深度融合,提出多元静态资源的课程设计、多样动态交互的教学方法、多维度索引评价指标等优化路径。
关键词:云教学;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共情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速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教育信息化1.0阶段转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1]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进一步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的时代要求。[2]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学生为中心探讨高等教育中云教学理念的内涵,分析云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在实践中揭示和阐发具有启发性与原创性的云教学理论与实践分析,创新教学理论,优化教学效果。
1.云教学的含义
2011年至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线上教学的使用场景、资源种类、互动形式产生了巨大变革,智慧教室、混合式教学、即时互动教学、SPOC、BOOC、MOOC等多种云教学模式相继出现,[3]国内外掀起信息化教学推广和研究的热潮,平台和形式的多样化使单一“线上教学”逐步迈向“云教学”时代。云教学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发挥信息技术和各类线上资源的优势,对学习目标、空间和条件重新规划,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实现知识的渗透式传达,[5]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云教学理念是线上教学及网络教学的延伸,是信息化教学和线上课堂的更新迭代,是教授者、学习者、教学平台、学习共同群落之间的互联互通。
2.云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接近网民总数的十分之三。[4]2020年,为保障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教育部和高教厅制定了多样化在线教学解决方案,免费开放2.4万余门在线课程,包括中国大学MOOC、超星、智慧树、学堂在线、雨课堂在内的22个在线课程平台和钉钉、ZOOM、微信、校园网站、云班课等多个社交平台。然而“云教学”在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容性等优势的同时也剥除了线下教学的体验感和沉浸感。为了解云教学的全面图景,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目前云教学主要存在如下三个共性问题:
2.1学生课堂沉浸度弱
相对于课堂教学的“热教学”,受外界干扰较大的线上“冷课程”未充分发挥学生地主动性和参与度,师生无法及时进行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监督评价和学情反馈。相较授课视频、电子书等教学形式而言,学生更愿意接受直播讲解等互动教学模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线上教学受制于设备和环境,剥离了教学沉浸感。
2.2外部条件限制性大
以网络为渠道的云教学模式,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网络信号强弱、电子设备功能、通信流量大小的影响。就学习效果而言,部分学生反映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与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另外,由于线上资源缺乏、平台功能单一、信息化教学技能不足等原因导致师生投入过多精力。
2.3资源配置合理性低
现有的云教学大多套用传统“教师主导、单向传播、内容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直播讲解、教学视频、习题测验、定时答疑”的形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未得到充分尊重,使教与学过程中产生不可逾越鸿沟。
由此可见,云教学模式自身“时空相离”的现状给“教学关系、传播途径、授课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毫无变通的将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直接应用到云教学当中无法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全部优势。
3.共情原理驱动下云教学实践的优化路径
共情(empathy)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该理论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在心理学领域提出,意为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5]临床心理学家戈尔德斯坦认为共情原理包括三个层面,即认知,情感和和行为。[6]认知性共情指从对方视角出发,对其想法和情感的理解能力;而情感性共情是对他人无意识的感受,能够融入对方的世界,探寻他人外显及潜在的真实想法、感受;行为性共情则是言语或非言语的共情体验的沟通形式,即以探寻的对方需求为导向,以对方容易并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社交、沟通、互动和反馈。[7]共情原理驱动下的云教学要求教育主体能够主动放低姿态,通过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将“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融入到教学关系、传播路径、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教育要素当中,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超越。
3.1课程设计:多元静态资源
优化课程设计,对学习目标、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解构、细化和重组。首先,精细化资源建设,完善活页式学习资源库。依据课堂知识、技能、多元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编写和教案设计时将云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各要素之中,按照“章-节-点”配置电子教材、教案或授课PPT、授课视频、线上作业、研讨课题、案例解析、拓展阅读等七项静态资源,完善活页式学习资源库的构建。其次,精心优化课程,构建课程教学资源清单,合理规划和平衡平台自修和实践练习两者比例。明确备注教学视频信息(来源、时长、对应知识点)、电子参考书信息及阅读范围、章节测试(类型、数量、时长)、共享资源链接、线下作业、任务点数量及预计时长等内容,构建课程教学资源清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最后,精准化教学管理,形成学生学习任务清单。为保证在线学习的效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向学生发放教学安排和自主学习任务单,告知学生每周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方法建议、学习任务及达标要求等,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并掌握基础原理及运用方法。通过上述多元静态资源,组建可视化、碎片化、精准化的教学资源库,完成授课方式由内容灌输向扁平化无焦点分布式提取转变。
3.2教学方法:多样动态交互
为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交流的多样性,依托线上学习平台,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设置七类教学互动形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课堂测验、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知识游戏、思维导图、问卷反馈。运用启发式、讨论、发现和研究等联动式教学手段,将线上云教学场景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定点参与转向全程沉浸,实现传播路径由传统的单项传导向多向互动转变。
3.3评价指标:多维数据索引
网络平台的优化为师生线上充分互动和数据监测提供了可能。通过“云端”实时、客观采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数据,并将测量结果作为教学活动各环节的重要指引,实现评价体系由课程中心向多维立体转变。第一,多维检测,注重过程监管。为深度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潜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考试中心”转向“过程监管”。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将平时成绩细分为课堂考勤(访问数、签到)、资源学习(视频音频、直播、材料阅读)、课后作业、章节测验、互动交流(小组讨论、PBL、问卷、答题)五项内容,借助平台完成学习成果统计和学习痕迹追踪。第二,精准画像,掌握教情学情。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科学运用云教学平台所搜集道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挖掘,运用教学过程记录、问卷调查、行为学观察、学生课堂数据画像等指标形成学生反馈量化样表,分析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拓展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等评测结果,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情并根据学生特色快速响应,实时调整后续教学内容、策略与节奏。第三,分类督导,解决个性需求。以多维检测、精准画像的结果为分类督导前提条件,使教师能够在横向群体维度分析某个学生在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情况,在纵向时间维度可以了解该学生对每个章节学习时间分配、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习惯和兴趣所在,以便形成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行为图谱,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督导。
综上所述,在共情原理的驱动下,云教学以结果为导向、知识点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从宏观架构到微观设计将课程每个章节课程按照静态资源、动态交互、数据索引三个维度进行路径优化,为发展信息化教学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提供崭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徐辉.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成就、挑战和变革[J].教育研究, 039(008):67-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 [2020-03-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3]穆肃, 王孝金, 周腾. 多样化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开放在线课程[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6(4):51-57.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20-03-01]: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9590.htm.
[5]郑日昌, 李占宏. 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004):277-279.
[6]Gladstein GA. Empathy and counseling outcome: An empir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 CounselingPsychologist, 1977,6: 70- 79.
[7]陈晶, 史占彪, 张建新. 共情概念的演变[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6):664-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