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时代》2020年04期,ISSN:1003-2592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方法、模式以及资源配置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从高校开设UI界面设计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依托超星学习通云平台技术,重置课程体系,以项目式为导入,设计竞赛为拓展,从学校、教师、平台、竞赛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构建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内容的金课质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课程质量优化提标升级提供参考模式。
关键词: 超星云课程 UI界面设计 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四川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四川省电化教育馆)的立项课题,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UI界面设计》SPOC云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立项编号:(川教馆[2018]013)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技术的趋向成熟,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教育行业,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实现教育跨域式发展”[1]。2019年3月,教育部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通知,提到“云课程则是稳定和持续存在的共享平台,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云课程作为新的课程形态的载体,为学习者打造了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2]。因此,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教师如何在学习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设计人才,如何把日常教学与云课程教学融合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智慧共生、学习活动个性化、评价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引用云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基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UI界面设计课程为例,将以我校的“雅典式”教学理念融合到云教学中,构建互联网+的云课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一、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UI界面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UI界面设计》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课程一般设置在第4学期,课程内容包括用户研究、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涉及计算机与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实践性课程。当前,UI界面设计处于迅猛发展的状态,市场需求比较多、专业性人才少,成为当前UI界面设计领域的一个难题。伴随用人市场的需求,该课程涉及到跨学科知识比较多,课程体系比较广泛,课程设计繁琐,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然而,高校的UI界面设计课程仍不够完善,很多人对UI设计认识仍处于较浅层次,教学方式仍缺乏完整的系统。
(一)教材内容单一,素材资源匮乏。当前该方面的专业教材内容同质化严重,大多偏某一部分内容讲授,如界面设计或者原型交互设计,所以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块,选取适合该内容的的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结合行课,拓展学生课外知识的延伸。
(二)教学方式固定、模式化,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不足。当前大部分教学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缺乏关注。由于课时制约,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互动,交流时间少、参与度较低,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学习能力受到限制,该课程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内容与企业内部的设计生态脱节,学生专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3]。由于该课程是需要很强的美术设计功底,还要有编写代码能力,同时要参与过企业项目,既有要项目经验,又要有授课经验的全能型的师资很匮乏。由于高校师资入选是硕士以上,这样就限制有经验无学历的人才无法渗透到该课程来,导致该课程优势很难发挥出来。这就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嵌入以项目式设计流程为导向到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四)考核标准单一,缺乏完整的评价标准。以往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根据期末作业成绩单项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满意度都无法进行评价反馈。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老师是否结合的先进技术和市场导向需求来进行教学无从考究。因此,需要从单一的考核向全面的考核转变,形成过程与结果、成绩与表现的全面评价体系。
二、教学理念转变
(一)《UI界面设计》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涉及内容有用竞品分析、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开发运营、服务设计等,依据传统授课“一言堂”方法,很难让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雅典式”教学源于古希腊,是指在教育中使用讨论、问答等具体教学形式,驱动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4]。在“雅典式”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打破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方式,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营造教学环境,设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布置,激励与监督任务的完成,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一起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案例,模拟真实情景化教学,教师担任企业产品经理角色扮演,负责产品用户、需求、商业目标策划,学生再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担任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等职位,这样就让课堂变得真实与活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以超星云课程平台重塑教学过程
超星学习通是由超星网推出的一款在大数据环境下应用满足教师实现所教课程资源云共享和学生在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学习并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评价等功能的手机App[5]。在该平台上,教师可以创建班级课程,发布课件、教学大纲、教案、视频等教学资料到学生平台上,同时在线上线下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直播、主题讨论、分组任务、抢答评分、测验、问卷等功能,将课程的项目案例、设计竞赛引入到云教学中,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师生之间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基于超星云课程混合模式下《UI界面设计》课程模块重构
《UI界面设计》课程是介于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设计艺术学、认知科学和人机工程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结合时代的变化与市场需求,提出基于超星云课程教学模式下“艺术+科技”的人才培养理念,将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模块化重构,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与综合设计实践两部分(图1)。基础理论分为四个模块课程内容,包括UI设计基础知识、UI设计常用方法、UI界面基本元素制作、IOS系统与Android系统及其组件的设计;综合设计实践分为三个模块内容,包括Web端界面设计、移动端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内容。每个课程模块根据知识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模块采用创设情景法与实例演示法,在综合设计阶段采用项目导入与是任务驱动法,在师资授课方面颠覆一位老师讲授所有的知识点,而根据知识内容不同,选择相应匹配的老师授课。如基础知识部分选择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界面的基本的元素与组件设计选择是企业资深设计师授课,在涉及到交互设计程序方面选择的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每位老师发挥自己最擅长的一面,依据超星云课程平台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重塑“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启发性思维与实践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设计能力。在教学组织上除了部分理论课外,其余内容都是采用案例演示与项目导入式教学,相互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图1超星云课程混合模式下UI界面设计课程模块
四、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UI界面设计》超星云课程教学模型设计
UI界面设计课程在我校设置在大二第二学期,共64课时,根据以上重构课程模块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与综合设计实践两部分,第一部分共20课时,教学方法以创设情景法和讲授法为主,主要讲解UI设计的概念、设计流程、规范、常用工具、常用方法等,引导学生建立的UI的认知感,从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去培养学生界面交互设计逻辑思维能力。第二部分综合设计实践共44课时,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入与设计竞赛。结合以上课程模块的特点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云平台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型设计。
课前:教师提前准备好所有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参考书籍、设计文献等,同时录制教学视频如UI图标、控件制作、原型交互软件的视频,为以后的教学过程提供演示,方便学生熟悉整个设计过程。在每一次课前都提前设置预习的问题,在知识重点与难点部分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并把这些任务上传到超星学习通资源库,让学生课前提前预习,在QQ群里面提醒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超星学习通里面的任务,学生通过超星平台观看教学视频,时刻关注学生学习进度与学习的情况,包括学生学习的时间趋势、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度、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为课中教学实施做好进一步的准备。
课中:教师在课堂上公布课前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习通APP的提问进行耐心系统解答,利用学习通APP的抢答问题、投票功能,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参与情况和内心的诉求。在涉及到调研环节,采取分组任务功能模块,让小组学生参与任务讨论,全班分成不同的组别,设置每组有一位组长,通过视频再现或PPT汇报等形式,分析APP界面设计的用户需求、思维导图、交互设计等知识。教师对学生汇报情况给予点评,指出不足,这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而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课后:学生根据课堂上的点评完善修改作业,按时提交到超星平台。教师依据课堂小组汇报的PPT,从逻辑关系、美化程度、团队分工等量化指标给出平时分数,同时进行教学反思,改善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任务的实施拓展,做好进一步提升。
五、超星云课程混合式模式下的教学实践
本研究是以《UI界面设计》为例,开展超星云课程混合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对象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7级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数为55人,2个班级。在基础知识理论模块开展专题学习模式,将20课时进行拆分,线上线下各一半,在每个章节提炼出重难知识点。在课堂上理论部分采取情景和相关视频置入的方式教学,帮助学生深化重难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第一章节UI设计基础知识部分,分别提炼出设计UI设计概念、UI设计原则、Ios与Android两大主流系统组成要素及特征。在前两个知识点配以商业案例图片,情节化置入,由浅入深的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第三个知识点采用案例比较,向学生展示两大系统组成要素的差异性,设计细节上要遵循两大系统的设计规范和原则。线上课堂方面,在超星云平台的课程目录置入该章节的国内外优秀公开课,如中国大学慕课里面的西安邮电大学《交互式界面设计》、南京邮电大学的《UI及交互技术》、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移动软件UI设计》等课程。让学生在云端感受不同名师授课的风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教师负责组织好线上知识点设置,完成线上知识点自学与测验,同时负责学生讨论区的管理。对于讨论区的知识点,教师采取分门别类的答疑,通常是相同问题是集中答疑和个例同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针相结合。
第二部分综合设计实践课程40课时,教学模式采取项目导入+设计竞赛的云课程混合式学习,主要包括项目选定、项目需求分析、项目过程、项目完成等五个实践内容。
(一)课前云平台项目实践资料发布,学生提前预习
由于该阶段项目实践比例较重,教师为了将实践流程与内容阐述清楚,让学生明白实践目的,将课件与教学大纲上传超星云课程章节目录,将知识点录制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并设置一些任务,并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插入主题讨论与测试,接下来教师发放通知,让学生提前预习。例如本次实践任务是成都熊猫基地APP设计,在微课视频里分享成都熊猫基地的现状,需要要对导览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智慧化多媒介的形式,开发出一款集动物园简介、动物的图片、展馆介绍、语音导览、地图导游等于一体的服务类应用APP产品。确定了项目任务后,需要对项目需求、用户研究、信息架构、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五个流程进行的APP设计实践教学。首先需要对这款产品的用户需求进行调研分析,老师在超星云课程里面发布几个主题讨论:如什么用户要使用这款移动APP?是游客还是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用这款移动APP需要实现什么功能,动物园希望游客可以干什么?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使用它?基于什么样的技术来实现?在超星云平台,老师可以查阅学生是否观看视频,是否参与任务完成并提交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学生明确教学实践任务后,通过学习视频、资料查询、素材收集等为项目实践课堂讨论和成果展示做好准备,实现教学目标与课程考核同频共振。
(二)课中的实践训练,线上自由分组,线上线下混合式结合学习
1.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理论知识。
分组讨论在实践教学里是一项非常重要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团队的作用,激发大家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分享在超星平台建立任务分组,每组人员不超过4人,并设立1名组长,参照项目流程实行岗位职责,实行组长责任制,负责项目的进程和人员安排协同工作。老师在超星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分享了用户研究的常用方法有问卷调研、访谈研究、场景观察、竞品分析、定性用户画像等。小组成员可以发表自我的看法,老师可以随时可以查看讨论情况,组与组之间可以互评,互相学习。根据项目流程组内同学分别担任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的角色,学生刚开始参与这款产品时都无从下手,但随着大家的头脑风暴,明白了接下来他们需要做什么?教师通过小组长收集的疑难问题在课上共同分享与探讨,这样实现知识点的展示和内化,突破传统教学一言的标准,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了教学质量。
2.分组实践操作,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根据成都熊猫基地APP设计项目流程,将产品设计的竞品分析、信息架构、原型设计、可用性测试等实践任务推送到每班的小组名单。每位小组在接受任务后,在组长统一的安排下各自发挥特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先由组内协商讨论、资料查询等方式自主解决,确实遇到棘手问题由组长收集好上传超星平台讨论区。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接下来共性的问题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教程方式分享给学生;遇到个别小组的疑问在线下有针对性的示范讲解,引导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进行一定的阶段实践后,每位小组要通过PPT图文并茂、视频再现等形式汇报最新进程。组与组、生与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学习,老师根据小组的课堂作业进行点评、引导、答疑和总结,对小组作业比较好的推荐其他组员借鉴学习,小组成员的表现也作为平时分数的考核标准。
(三)课后测评和反馈,线上线下综合考核
根据每位小组上传的项目实践作品,老师及时批阅,通过超星平台的数据分析,科学评估,及时反馈给每组学生,这样巩固了课堂知识点,学习也具有针对性,实现了精准化教学。在考核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学生、平台数据、企业(设计大赛)。具体如下:
1.教师考评
我校是一所应用型高校,贯彻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办学理念。因此,对云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考核进行改革,变传统单一标准考核方式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根据各项能力训练目标的要求,从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能力目标着手,采用平台数据统计、老师综合测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考核方式组成由平时作业+云平台教学资料学习情况数据统计+云平台互动表现+期末考核。成绩评定均按百分制,将各分项成绩分别乘以其权重系数汇总得到每个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累计得分(如表1)。
2.学生自评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及专业素养。增加了学生的自评,学生在提交期末作业同时提交学习情况记录表及自评报告,以PPT形式汇报本课程学习过程具体情况及疑难问题解决情况等,自评报告编写可参考学习情况记录表数据内容。这些有利于老师在了解学生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情况,为以后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针对最后的项目实践作业遴选出一些优秀作品来参加设计大赛(如图2、图3),这些大赛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设计环境中,竞赛命题方大部分是活跃设计行业的真实企业,他们有完整明确的商业需求,具有较强的市场针对性,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真实企业的市场动态。设计大赛类型众多,规格与要求也不一样,各具特色,本次课程实践融入了“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这项赛事,通过学生项目实践的结果,两个班学生均获得有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的名次。实践证明,“以赛促学”的方式对《UI界面设计》课程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六、教学效果与教学反思
通过实践证明,基于超星云平台教学改变了《UI界面设计》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超星云平台给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料、在线精品课程、论文资料等,学习的内容不在是传统课堂上一成不变的,而是更加丰富化、多元化、信息化。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授课角色的转变,由“演员”转变成“导演”,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理论讲授与项目实践中,提出讨论,让学生养成独立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授人以渔”的精准化教学效果。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学生、平台数据、竞赛为评分依据,考核的标准也更加全面性与多元化。总之,利用云平台信息技术的优势,将《UI界面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激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差与学习效能感弱、学习环境不适应等。教师在云课程与课堂教学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课程重难部分要与教学方式因时制宜、优势互补,教学管理要与平台、学工、教务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资源整合,构建资源共享和智慧共生的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2018.08.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2019.03.1
[3]陈星海 《以设计工作流程为导向的项目式界面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装饰》,2017 年11月第295 期,第108-111页。
[4]邓海霞 刘一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雅典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年4月,第102页-103页。
[5]谢应琴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以学前儿童游戏活动项目化课程为例》[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城教育》 2018 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