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以《移动应用开发实训》课程为例

付红玉 何臻祥 徐鸿雁 郭进
2020-09-23

《国际公关》2020年6月,ISSN:1673-0445

 

摘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发了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内教育界引发了新一轮热潮。本文在对“翻转课堂”的本质与实施要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教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过程中凸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并以《移动应用开发实训》课程为例,从明确课程特点,做好学情分析、以学生为中心,做好课程设计、借助网络平台,做好过程考核三个层面进行了实施要点分析和阐述,为相关课程的“翻转课堂”应用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混合教学,云教学,网络教学

1.“翻转课堂”现状研究与问题分析

1.1 “翻转课堂”的本质与实施要素

布鲁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中,把知识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道和领会归纳为知识的传授阶段,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归纳为知识的内化阶段[1]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新知识,学生接受新知识以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以期达到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知识内化的目的[2]。课前的预习以及课上的投入对于知识传授过程效果至关重要却又难以强制把控,如果不能在知识传授阶段实现知识的有效获得和理解,原本难度相对更高的知识内化过程在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将变得更加困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则是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进行时序和场景调换,即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知识的传授课程,进而在课中通过实践练习、小组研讨、案例分析、集中答疑等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翻转课堂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固有的缺陷,但该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根据实践证明,智慧教学环境、云教学平台与教师信息化能力是开展有效的翻转课堂主要支撑要素[3]

1.2 “翻转课堂”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翻转课堂在2000年作为新概念被提出,2011年欧美教育对翻转课堂的关注高涨,我国最早的翻转课堂实践始于2012年,真正进入热潮是在2013年之后,我国的翻转课堂起步晚于西方国家[4]。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领域,引发了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内教育界引发了新一轮热潮[5-10]

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逐步凸现出一些存在的问题。牛丽云老师通过整理归纳,总结得出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对翻转课堂存在理解上的偏差;(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欠佳,课前知识储备不足;(3)学校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支持力度不够;(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欠佳[11]

本文将以《移动应用开发实训》课程为例,基于“翻转课堂”和Educoder实训平台展开教学研究,为相关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2.“翻转课堂”应用实践实施要点

2.1 明确课程特点,做好学情分析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方法论,只有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开展实践应用,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移动应用开发实训》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学生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和项目驱动两大特点。学生在先行课程中完成了基于Android的移动应用开发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先行知识技能,实现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根据需要吸收新的知识技能,不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先行课程《移动应用设计与实践》教学情况分析出授课对象具有几个明显特点:(1)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储备参差不齐;(2)对于实践任务存在“畏难”心理;(3)遭遇开发问题时容易恐慌与挫败;(4)对教材的依赖性强。上述特点分析对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2 以学生为中心,做好课程设计

本课程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个完整项目来开展,选择一个合理的项目对于此课程的教学效果达成至关重要。首先,所选项目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性,能够体现前期知识储备的集成运用,又能涵盖当前主流技术的扩展应用。其次,所选项目具有清晰的功能模块架构,便于进行功能模块分解到对应知识点。再次,所选项目既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沉淀,又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提升和扩展。为此,本课程选择先行课程《移动应用设计与实践》教材中最后一章的综合项目作为本课程的实训项目,并以该项目为载体,对本课程做了以下设计:

(1)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整个项目进行功能架构及模块分解,并进行知识点映射,明确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分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扩充规划,做到心里有数。

(2)根据项目分解-知识点映射导图准备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参考资源链接、微课视频、实训任务等。其中,微课视频制作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以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为载体,每次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时长15分钟以内为宜。每个实训任务既是针对功能模块设计,也是对相应知识点的实践运用,且各实训任务之间层层堆砌,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需要借助课程提供的教学资源和网络参考资源完成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才能挑战对应的实训任务,且每一个实训任务都是建立在前一个实训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的扩展开发,这一设计能够有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3)整个实训过程分为前期基础功能开发和后期扩展功能开发。在前期阶段,每个学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独立完成各项基本功能开发调试,此阶段能够让所有学生经历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过程。在后期阶段,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形式开展实训项目的扩展功能设计和开发,此阶段能够让学生体验团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角色职位,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实现项目功能的完善和自我能力的提升。该阶段也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开发技能差异。

2.3 借助网络平台,做好过程考核

“翻转课堂”的开展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支持,本课程选择Educoder实训平台和QQ屏幕分享功能作为教学辅助。

Educoder平台不只提供基本的线上课程建设,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作业发布和批阅、问卷和讨论、数据统计等功能,还能根据实践任务设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在关卡挑战中提升学习兴趣和能力。

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讨论区分享,也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享到讨论区,同时,也鼓励为其他同学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意见,此举措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使同学间的相互学习。

老师对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对于共性问题通过QQ屏幕分享的方式进行集中讲解,对于个别问题根据需要为同学提供针对性答疑,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内化过程。

此外,科学的考核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课程实践效果。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机制,除了每次实训任务完成情况、最终项目答辩及展示、团队协作表现之外,在讨论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享等课程有效参与情况也将纳入考核元素,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3.“翻转课堂”实践应用总结

本文在对“翻转课堂”的本质与实施要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教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过程中凸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并以《移动应用开发实训》课程为例,从明确课程特点,做好学情分析、以学生为中心,做好课程设计、借助网络平台,做好过程考核三个层面进行了实施要点分析和阐述,为相关课程的“翻转课堂”应用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Krathwohl D R.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An Overview[J]. Theory Into Practice, 2002, 41(4): 212-218.

[2]杨久红,王小增,钱春来,杨冬涛. 融合微课的C语言程序设计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28).

[3] 张世波.翻转课堂实施的本质与要素分析[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7(19).

[4]何勇伶, 吴新慧. 翻转课堂文献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

[5]童雷[1].探究如何运用翻转课堂优化高校课堂教学[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7.

[6]孙翔,冯庆革,黄华存, et al.慕课与翻转课堂混合式立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 435(24).

[7]高娟.“互联网+”时代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研究[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18).

[8] 孙玉荣,周璀,黄慧华.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24).

[9]梁荣,张进,崔海文. 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34).

[10]常燕,刘嘉敏,朱世铁, et al.项目驱动的程序设计实践课程的“翻转课堂”+SPOC教学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 395(01):166-168.

[11]牛丽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9(43).